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9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人生观

[复制链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3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立心 于 2015-9-1 20:16 编辑

                                                谈人生观
  
  内容提要:
  
  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观决定不同的人生   
  幸与不幸 知足知止   
  人生观的两大内容   
  智慧人生观 生命之本真


       人为什么活着
  
  时间流失得真快,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光阴应该是非常宝贵的。我们的家长们、长辈们和祖先们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所以,我们应该在改变意识的过程中争取时间,在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生活过程的点点滴滴中,在行住坐卧的细行中改变自己,以符合完善自我、完美身心、认识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生目标。
  
  人这一辈子,说起来是挺奇怪的;回忆起来,其实也是既平常又平淡的。如果你觉得一生中有很多现象不理解,那么就会感到奇怪,心存疑惑。其实,人在这一生的生活当中,应该会有很多的困惑,也会有很多的曲折与磨难。如果因此而障碍了自己的生命活动,那么这一辈子就是曲折、磨难与困惑的人生,没有幸福可言;如果人在这一生当中,虽有曲折、磨难与困惑,但并不障碍自己的生命活动,那么自己就会觉得过得非常愉快,好像没觉得怎么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过来了。因此,像这样的人生就是舒服、快乐和幸福的,时间也会在不知不晓当中流过。
  
  但是我想问一问大家,我们的人生到底获得了什么,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东西?做了什么有利于大家和谐的事情?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看一看是否利于自己的身心,利于自己的行为活动内容与活动过程。我们在利益自己的过程中,是否符合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各种环境,是否遵循了我们作为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法则。这些内容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修身养性、净化自我是需要理行并重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反省自己,近一段时间都做了什么?改变了哪些?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看一看《了凡四训》,学习了凡先生是如何一日三省的。
  
  其实,所谓的修身养性的内容,并不是像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所认识、所追求的那种刺激或是神奇的东西,而是那种平静的,那种平淡的,那种平凡的现实的生活内容。尽管我们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当中要进入到社会的生产劳动领域,为大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我们自身的生命存在来说,心应该符合宁静而祥和、清净无为的要求。人的内心世界,应该像这样去符合生命的喜悦,就仿佛是在生命的长河之中自然流淌一样。
        
       待续!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39:1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所要追求的,是那种既不刺激,但却是平凡的、轰轰烈烈的生活过程。人的生活意义不在于生活的本身,而在于生命本身的存在内容和自然运化过程。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探讨着这样一个命题: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类从未停止思考的问题。平常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是为了享乐,为了享受生活。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的觉悟者,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寻找着自认为生活当中的亮点,寻找生活当中的刺激与神奇,寻找生活当中所谓的满足与幸福——如像吃喝玩乐这样的一些内容。所以一般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就是:人活一辈子,如果不吃点,不喝点,不玩点,不接受点挑战,不带点刺激,或者是不带着幻想去生活,那这一辈子就算是白活了。
  
  而千年以前的哲人是这样总结的: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因为作为人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一个生命本能需求的能量摄入的问题,在更高层面上,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内涵就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有主观能动作用;人有适应环境、顺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这种意识活动能够主导人的生命活动。有这样一些本质内容在里边,所以每一个人的人生观就各不相同。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40:2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观决定不同的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观不一样,那么其生活的态度就不一样,生活内容与经历过程也会不一样。社会中大体上存在着上述这么两类人。如果还有第三类人,那就是既想把现实生活当中的吃喝玩乐享受了,又想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内容丰富起来。有很多人想把生活过得潇洒,过得圆满。而我们说,在你没有了悟人生、明现自性之前,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为人的一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一天二十四小时:睡眠六到八个小时,工作八小时,两三个小时用于做饭、吃饭,有的人还要用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往返于工作的路途中。像这样余下还有多少时间为我们所想往的潇洒生活服务呢?
  
  那么作为一个人,究竟应该怎么活着,才最符合生命存在的意义?从古至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真理这个层面上、在道这个层面上去热爱生命。古往今来,任何一个追求生命真谛的人,他们都是忘我地践行,无我地探索着人与自然及社会相和谐的生命运化规律,把自己的追求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结合起来。我们把这样的践行内容与生活过程就称之为修身养性、修心全性。关于这样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内容,从实质上讲,就是修正我们平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思想言行,使之符合生命存在的规律性。这实质上是对生命运化规律的探索与实践。
  
  从历史的演化过程来看,只有这样极少数的人,他们是时时刻刻全然沉浸于其生命活动之中,那种轰轰烈烈的程度涵盖了人存在于每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之中,但又是极其平常,极其朴实无华的。不像人们现在所过的生活——寻求新鲜,寻找刺激,去追求那种所谓的绚丽多彩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延续着自己祖辈所走过的路,经历着红尘中这样的世俗生活。人们以为自己是在寻找那种完美的生活方式,其实不然,而是恰好“住”在了那种不完整的、偏执的、残缺的、贪欲无明和愚昧无知的生活境界中,而且还把这些内容当成是绚丽多彩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就是生活在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世界时,其实不然,那只是自以为是的错觉与假象,与符合生命法则的内容毫无关系,困惑与贪执一刻也不会离开这样的人——即人的那个偏执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却发现幸福离自己越来越遥远。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42:37 | 只看该作者

       幸与不幸 知足知止
  
  实际上,每一个人对幸福观的认识,是在自我净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那就需要我们体认生活,与生活的本真内容达成和谐。知足者常乐,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要学会适度,要知道适可而止。
    
  
  人的幸福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幸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俗世中的人们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名利或自以为是的情感。所以常人就是因为执著于这样的一些概念,才会因此而生困惑,因困惑而障碍住了自己的人生。其实人的一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有升也有降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没有固定准则的过程。而在常人的眼里,没有准则是不可能的,因为固化标准的思维参照模式是俗世之人生活的根本内容,他们都是在这样固有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中去感受人生、感受生活的。
  
  那么对幸福的概念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呢?其实,一个人只要当自己感觉到了满足,那就是幸福。幸福总是相似的,只要自己的欲望被满足,人就会觉得幸福;不幸总是各有各的不幸,其实那些所谓的不幸就是没有被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被满足就自然地产生了疑惑、愤懑、曲折、痛苦和不平等……
  
  不幸,从形式上看是各有各的不幸,但从本质的内容上来看,就是愿望没有被满足、被达成。而我们很多的人都有这样的愿望或是那样的愿望。例如做买卖的人,当挣了五十万,他就会想:“五十万的目标完成了,我还能否挣八十万?”当八十万挣到手之后,他又会想:“我还能不能挣一百五十万?”当人的欲望不容易被满足的时候,那么我们所获得的幸福也就成为暂时的现象了。
  
  其实幸福的本质内容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是和谐!我们人的幸福,就应该是感受到了和谐,是一种身心的和谐存在。那么可以统计一下,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多长时间是处在和谐的状态中?又有多长时间是不和谐的呢?在这或多或少的时间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内容,那么还有多少时间是平平淡淡的,是那样朴实无华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呢?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43:33 | 只看该作者

        实质上,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就像高山流水那样平平常常地流动着。如果你总是不断地产生过度的欲望,超出了生命活动正常的范围,那么必然需要你透支生命力去达成欲望。像这样违背生命运化规律的思想和行为,就算你能够因此得到一时的满足感,但很快就会尝到因偏执性而自种的恶果——透支自己的“精、气、神”,这样必然会促使自身生命力过早衰竭,那么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就消失了。这就是人把自己推入到分别、执著和妄想之中,而自然产生不幸的根本缘由。一旦无法达成自己的妄想和贪欲,那么人就会始终生活在不满足中,生活在幻想中,那怎么可能会有生命活动的和谐、生活的和谐呢?
  
  和谐是怎么达成的?以前的智慧者已经给我们总结好了。古人云“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去甚。去奢。去泰”。人得学会知足,知足者常足,知足者常乐。如果对幸福的概念像这样去理解,那我们就是在觉悟智慧的这个根本的意义上去界定它的。
  
  大家也知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这样一来就决定了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观念和看法都不一样。一个宗教徒的幸福内容,是通过祈祷神性而获得的。其实在宗教产生之初,是通过祈祷的方式,使人产生全然的诚信而走向内求,以此来达到开发人的根本智慧的目的。但是现在的文化都变了,包括宗教方面的文化也变质了、变味了。所以现在的人们在祈祷的时候,总是会按照自己的心愿来感受,这样做好像在心理上感觉到了平安。不过如果他们因此而内心能够感到满足,这个时候自己也觉得是幸福的。而一个做买卖的人,当他赚了一笔钱,不管这个钱是多还是少,只要符合了自己的心意,那么他就觉得是幸福的;作为一个文化人,当他写出一篇小说,心满意足的时候……
  
  社会中人们的现实生活都是这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满足感:当官的人,走仕途的人,当他升官的时候,他会感觉到非常地幸福与满足;当一个学生考试,成绩考得很好的时候,符合了自己内心的愿望的时候,那么他就会觉得幸福……
  
  所有的人感觉到满足、感觉到幸福的这样一种经历的过程,以及这种思维参照衡量的标准就是一种观念,这叫人生的幸福观。而所有在事业、在生活中经历到曲折和磨难的人,都会形成痛苦观。而所谓的痛苦观,是因自己不满现状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所形成的,同时也是人走向幸与不幸的分水岭。
  
  不管是幸福的内容,还是不幸的内容,这些都是人生观中的具体内容。因为任何人的人生观内容,都是从小就开始建立起模式了的。我们的父母、亲人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帮助和教育,为我们打下了形成人生观的基础;而我们则会在各种关系的应对中,把这些帮助、教育的模式及内容,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像这样逐步形成的各种观念、观点和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地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人生观的形成:一般萌芽于少儿时期,建立于青年时期,成熟于中年时期,固执不变于晚年时期。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45:28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观的两大内容
  
  对于人生观,一般来说有两大支柱性内容——情感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内容。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对于这两方面的内容的执著形成了人生最大的障碍,我们就可以通过自我意识的修正,来建立起智慧整体的人生观,展现自由和谐的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人生观的这两方面内容呢?
  
  第一个内容,就是情感方面的内容。从小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建立起了最初的那种情感,那是一种家庭式的道德伦理范畴的情感。所以说,在那个时候,在我们小小的参照系里边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参照模式,在这样的模式里对那种最初的情感进行了定义,认为那就是一种“爱”。
  
  随着人的成长,我们逐渐长大了,就会感受到有老师对自己的爱,有哥哥姐姐对自己的爱,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爱……这样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关于爱的概念。当自己成长为正常的青年人以后,婚姻的要求就自然地出现了。通过谈情说爱,那种爱又会和自己的生理功能——性结合起来,也就是人们说的所谓爱情,或叫“性爱”,并把性爱扩展到爱情的内容里边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很多人都无私地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爱。如果一切围绕着人家对你的给予,把这种观念树立起来以后,它就成为了未来自己障碍自己人生的一种观念,因为你不断地在分别。我们从小建立起来的参照系的内容就是父母爱我,不需要让我付出;兄弟姊妹爱我,并没有对我提出另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爱的时候,去给予,不管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那么作为接受爱的这一方,他就不断地在认识,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有一个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那种私心的、利己的、我执的爱的观念和形式存在。
  
  这种观念和形式的存在,将妨碍我们的人生,阻挠我们真正获得自由。因为自己建立起来的这种参照衡量事物的标准,就像古城墙一样坚固不变,就好像古老神话里的那种城堡一样,把我们的主人翁牢牢地圈在了城墙的里边,城堡的最里边,那个最小的屋子里。而人真正的那个主人翁——真心自性之真我,就被自己感官功能的需求、要求和欲求所形成的观念、观点和概念这个假我所淹没。这样人的觉悟智慧就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呈现,这是一重重利益的城墙和情感的城堡在障碍着我们人生的结果。
  
  另一个内容,就是物质利益方面的内容。从小父母给我们喂吃的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自己长大成熟以后,自己有能力谋生存的时候,就形成了自私的利益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这样的情感与物质利益自然产生了对立面。这种对立面的形成,使自己特别执持、在意自己的劳动所得,形成了这样利己的、占有欲的价值观念。那么,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就在成长过程当中,积淀成为衡量一切物质利益或情感利益的标准。它形成了另外一堵城墙,或者说是另外的一种经济利益的城堡,它把我们真正的主人翁,从另外的层面上卡在了城堡的地下室中——地狱里边。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46:1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说,一个没有觉悟的人,是不可能生活在自由的空间中的,而是生活在地狱里边。为什么?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任何的一句话都可以障碍你,使你感受到不舒服或是痛苦。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交际的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涉及到人的情感利益,或者是物质利益。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生观中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注意的东西;是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所拥有的,或是所见的,以及对一切无形与有形事物存在所形成的观念、观点和概念。
  
  例如,因为自己能力大了,挣了一点钱,由此在内心中就不愿意把它给人,是因为它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是因为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共同有了某种付出的概念,也是与自己从小到大的人生过程中,因不付出而形成的观念相对比、互为参照的结果。然后,这种不愿意付出的观念所形成的习惯,便形成了平常人的这种思维参照模式。像这样的思维参照模式,就使得人产生了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因认可而不愿意付出的现象,想完全地占有它,这就叫私心、私利或是自私的欲望。这样的观念存在于人生活的各种环境和各个层面中,并不断地障碍自己。
  
  所以说,在我们的人生观中,其实就存在着这两大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情感方面的和对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观念内容。有的人说这讲得不全,是的,但归根结底,人的存在,在今天世俗的社会里,都可以归结到这两大方面的内容之中,或者说是因这两方面的内容而滋生了其它问题。
  
  正是对情感利益与物质利益的执著,成为了我们追求幸福与自由人生的绊脚石,那我们就要转变旧有的偏执的思维参照模式,来拆除这些城墙。拆除城堡的这个过程,就是解放自我的过程,这就叫做修身养性,就是净化自我的内容和过程,也可以叫做改变人生观的过程,还可以叫做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或是改造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恢复真我之性——主人翁的本来面目的过程,还是开发人的根本智慧,恢复人的自立、自主、自强和自由的成长过程。总之,不管用什么样的名词、概念,都是表达了这样的内涵。
  
  其实,我们修身养性的过程,是把自己那个“真我”,那个“法性”,或者说“佛性”,或者说根本实相的“体性”,把它呈现出来,成为自己的主人翁——真正的主人,而不是随感官心意的需要向外驰求所展现出来的那些东西。平时我们脑子里面的任何观念观点,都不是自己的那个主人翁呈现出来的本质内容,而是什么?仅仅只是我们人后天所形成的参照系标准的内容在那儿作怪!是我们所谓人生观中形成的偏执性是非观与价值观在那儿做主!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48:06 | 只看该作者


     智慧人生观 生命之本真
  
   那么人是否在见证到觉悟智慧以后,就没有了人生观?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是人觉悟和没有觉悟,世俗的人和出离了世俗的人的分水岭之所在。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站在智慧整体观这样一个人生观的高度上去认识我们生命的存在,这对我们生存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世俗的人有人生的观念,那么超脱世俗的人、走向觉悟智慧了的人,有没有人生观?也有!只不过与社会中平常人的人生观不一样。世俗社会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只是符合以我为中心之利己的两大愿望,那就是围绕着情感利益和经济物质利益来服务的。
  
  而出离了世俗情感和物质利益的人,是成就了自觉以后的那种自由之人的人生观,它符合“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主人翁之属性特征,符合这种根本真理之本质内涵的要求;是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断不常、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涯无际这样辩证统一的智慧整体观作为参照事物的标准,也是以此来建立思维参照模式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宇宙自然的绝对真理的属性特征,符合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这个自然运化规律的要求。所以说觉悟与不觉悟,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这儿。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人在成就了觉悟智慧之后,就没有其它的任何境界了。告诉你,一个活人如果没有任何的境界,那么像这样的人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佛祖释迦牟尼讲法四十九年,在这四十九年的过程中,随着自己智慧觉悟功夫的增长,就存在有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不同境界。讲到最后了,要涅槃了还有涅槃的境界。所以佛祖说:“说法四十九年,一字未说。”还有个“一字未说”的境界自然地呈现出来,只是这种境界不是一种形式和概念,而是生命运化的本然呈现。
  
  所以,我们要明白人生观到底是什么。人生观就是我们对人生存在的态度,这个态度取决于我们的观念。有的人说镇江的香醋好吃,有的人说山西的陈醋好吃,到底是哪个醋好吃?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需求与观念。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黑人以什么样的美为标准,黄种人以什么样的美为标准,白种人、西方社会又以什么样的美为标准,这就受民族、文化、习俗,以及人生观的界定来区别。
  
  但是,对于一个自度自性、自觉自由了的人来说,他的这种观念,就是只要符合生命存在规律性的内容,都是美的。这个“美”,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世俗美的概念,而是自觉自性、自洽自足的和谐性的呈现。这也叫人生观,但是这种人生观也就是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或宇宙观,即人与宇宙自然混融无间的智慧整体观。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30 20:49:33 | 只看该作者

         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就是由其所持的观念来确定的。对!就是来源于个人的观念。一个获得了圆满觉悟智慧的人,其人生观与世俗之人的人生观是有区别的:后者是狭隘的自我主义者,而前者就是以生命的质朴之性为本底的自然无为的智慧人生观,二者是存在有本质上差异的。
  
   所以,我们须要建立起智慧整体辩证观,以这样的人生观贯穿生命的整个内容与过程,才能呈现出人与自然及社会的整体和谐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进入?好像说着说着就不好理解了,就脱离开了生活,其实不然,我们人在生活中存在的一切观点、一切观念,都是我们人生观的具体内容的表现。
  
   人需要学会主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鉴别一个人的命运是否获得了改变,其实质就在于是否改变了自己旧有的、狭隘的、僵化的和固执的思维参照模式,是否改变了偏执狭隘自私的人生观。改变自我偏执狭隘的人生观中自私利己的僵化的观念,就在于提高自己对生命活动和身心行为的认识,对自身的生命运化规律的认识,对生命科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不是外求感官对象的那些享受方面的内容。如果执意要求自我想象中的所谓平等自由,追求自我主观印象中享受生活的内容,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那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人要想改变自己,就必须要有追求真理的愿望,要有践行智慧的决心才行,这样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呈现的生命活动才能符合生命活动的运化法则,才能朝着符合生命真义——实相智慧的那个方向去追求、去践证!
  
   所以,请大家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需要学会随时放下自我观念中的那些自以为是的观点,以免产生偏执性。我们讲的这些内容是需要大家在现实的生活中践证的!
     
      ( 全文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9

帖子

73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30
10#
发表于 2015-8-30 21:2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4-30 11:39 , Processed in 0.081728 second(s), 7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