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60|回复: 1

刘战魁漫谈《金刚经》——金刚般若(下)

[复制链接]

62

主题

235

帖子

89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5
发表于 2015-12-16 23: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战魁漫谈《金刚经》——金刚般若(下)

    5、百姓日用而不知

    那么,是不是只有成就了金刚般若这种智慧功夫的人才能体现这样的智慧能力呢?其实,平时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于不知不觉间呈现实相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呈现时只有极短暂的一刹那。世人因不认识实相境界,所以无法自觉地常处那种境界中。

    这里举个现实中的例子。一个老师有两个学生。老师有一点困难,这两个学生都想帮助老师,于是分别给老师寄了1000元钱。但当钱邮到老师那里时,结果却不相同。学生甲给老师邮去了1000元,邮单到老师手上是980元;而学生乙的邮单是1000元。

    这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境界?学生甲在汇钱的时候,他认为20元的邮寄费应该由老师出;而学生乙只是觉得应该帮助老师,没有其他多余的想法。由于人的境界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里面就体现出一个平常人现不现智慧的问题。

    在平常生活中,在处事应物的过程中,哪怕只是一丁点小事,只要你出现“有我”的状态,那么这个以“我”为中心的状态必然会生产出符合自我观念的思想言行,这就相似于980元那个结果。而对于同一件事,如果在那个反映和应对的刹那间,你处在“无我”的境界,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就相似于1000元的结果。

    那么,把钱通过邮局寄过来,展现出来这个结果的数字,是不是文字?是不是人的文字境界?这个文字是有我的境界,还是无我的境界?“980”又是什么样的文字?表达的是有我。有我的文字表达的是谁有我?是一个赞助者,是一个奉献者表达的有我。这样他在那个刹那展现出来的,就属于符合自我心意的爱。而真爱体现在平常生活的应对中是没有人我之别的!这也是为什么佛家说那些仅布施财物的人最多只有福德而没有功德的原因。

    在世人的头脑中,爱是通过符合自我心意标准的思想言行来呈现的,因此在展现自己的爱时,必然会处在执著、分别、妄想中。如果做不到自然呈现忘我的状态,就必然会得到执著、分别、妄想的结果。

    这位给老师赞助了980元的学生,为什么在邮寄的那一刹那,对老师的爱体现的是“0”呢?因为他的身心活动困在了20元钱的邮寄费上,因此无法呈现出忘我的境界来处事应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爱不在老师那儿,更不在他自己那儿,而是倾注在了自己的观念中。这就是被自我固有观点和概念束缚住的一种现象。

    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他的“爱”是被自己的分别心所障碍,成为了自我观念、观点和概念这一分别心的奴隶,成为了因分别心而出现的执著心和妄想心的奴隶。这个过程已经被20元钱所记录。他既爱老师,又爱自己的20元钱,还在不知不觉中困在了自己的观念中。

    由于人们常常住在自己的思想观念、观点上而不知,所以在应对事物时,因做不到全然,而无法得到圆满和谐的结果。这就是世人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以舍不得的、执著占有的观点来处事应物时自然出现的弊端,实质上表现的是那种舍大不舍小——有所保留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

    出现这种情况,不都是因为有这个“我”在作怪吗?以狭隘、僵化、固有的思维参照模式来认知事物,必然会被执著心、分别心和妄想心所束缚、所障碍。这样一来,他的爱反而体现在了20元钱上面,呈现出来的不是奉爱之心,而是分别之后的“小我”之心。这在人们平常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事例。

    再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有个学生想向老师要一套智慧教育文化方面的学习资料。他带着一个4G的MP3,但是想要装的资料太多,MP3的容量不够。当时老师考虑装不下,就对他讲,送他一个120G的硬盘,留下4G的MP3。他说“好”,当时马上就答应了。因为120G和4G没法比。然后他就问了一下:“120G的硬盘得花多少钱?”因为他怕老师吃亏,说如果价钱太高,就别麻烦老师,别买了。一问120G的硬盘在我们这里卖800元,而那个4G的MP3在他们那个地方值2000元。他后来就说不换了。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的心理活动所呈现的结果,是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使然。结果在他走的时候,MP3让他带走了,硬盘老师也送给他了。

    那么从这件事中能解读出什么?他是什么样的心态?显然他处在利己的心态下来处事应物,因利益而表现出有我的境界。而老师在处理这件事时体现的又是什么样的境界?是无我的境界。老师是通过这件事来帮他认识、理解和谐处事、无为应物的做人道理。学做人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做一个“提得起,放得下”的人,然后才有可能做到以无我的境界去处事应物。

    在这件事上,学生既没有放下,也没有提起;而老师体现出来的是既放得下,又提得起。因为考虑到方便他学习,给他的资料是100G,最后给他买的还是250G的硬盘。而且老师也没有要他那个4G的MP3。

    因为他执著于自己利益的见解,他不仅处在“有我”的状态下应对事物,而且还是处在利己的利益心态下。虽然他可以在某方面帮助你,但真实地表达出来的与他奉献者的这种心态完全是两码事。他讲的是这种朋友的义气,是“我”的义气,“我”的情感,“我”对你的帮助。他是有分别的,所以就不能体现出无我的境界。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是利己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那种方便,也是在自己观念允许的条件下的方便;他的眷属,也是在符合自己的心意时呈现的眷属。

    在这100G的资料里,有很多修身养性的善巧方便之法。功夫界不是有一句行话叫“千金不卖道”吗?可是给他存到硬盘中的全部是讲道、信道、行道的资料,都是关于如何修养身心、见证合道顺德之智慧的内容。对此可不可以用利己的心态、世俗利益的心态来衡量?他的思想言行实际上是处在“我”的观念下产生的,他对道的文化、对修身养性的文化,没有丝毫的认识。没有!全然无知地体现出了狭隘利己的人生观。

    而老师却是以无我的心行状态来应对事物。大家可以借助于这个通俗的事例来看人的心态。这样是否容易理解“无我便是德”呢?以无我的境界处事应物便能够做到合道顺德。在这件事中,老师并没有计较利益。

    这两个事例,都是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的。

    其实世上的人们都有智慧,都有呈现非凡智慧的能力。用佛学文化的说法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但是要想呈现非凡的智慧能力,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自觉践证佛法真实义。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不懈地践行,一定能够见证实相智慧,这样也就自然能够呈现出般若智慧的五种属性特征。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言行都是从虚寂实相这个本体中衍生演化出来的,但是世人却因品质粗糙而无法警觉到这个本体。世人都有处在无我或忘我境界的时候,但自己对这种无我或忘我的境界却是浑然不知、浑然不觉的。由于世人觉察不到自己的利益心态,因此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否处在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的状态中。

    人的这种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偏执、狭隘、片面、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而贪、瞋①【①瞋:此义现多用“嗔”字表示。本书沿袭佛经原典底本所用“瞋”。】、痴、慢、疑之思惑,又是从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中衍生演化出来的。世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常于不知不觉间住在自我的思想观念里,所以无法参照出、觉察到般若智慧的境界。

    当人与人发生交往关系时,只要能够呈现无我的境界,那么般若智慧自然会现前。世人多对此称为超然的灵感思维。当然,若于偶然间自发地呈现出这样的境界去爱人、去交往,自然会与他人达成和谐的关系。只不过世人对这一切是浑然不知的。这就是世人因无明而体现出的无知境界。

    而一个见证了般若智慧的觉悟者,虽然也是一个平常人,但在平常的生活中,在行住坐卧中,在点滴细行的应对过程中,都能够自然呈现出觉悟境界与智慧能力。只要于平常生活中处在无我的状态下,那么思想言行的展现自然会符合如来的本质内涵。

    从现象上看,虽然觉悟者与平常人在平时的生活中都需要处事应物,但是他们各自在应对不同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时的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觉悟者与平常人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处在自觉自性、自觉觉他的境界中应对万事万物,一个却处在浑然不知、浑然不觉的状态下来处事应物。前者能够在无我的状态下利己利他,而后者却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下、在利己有余的情况下去利他。

    所以,世人皆因品质粗糙而无法知道自己也能自发地呈现相对的觉悟智慧,更不可能做到自觉地展现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的境界,所以《易?系辞》里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说法。虽然世人应对人、事、物时的思想言行也有眷属之意,但都只能体现出世人情感世界里的眷属,因此不属于眷属般若。

    在上面的事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出了一切有情皆眷属,其中既有因缘,又有眷属。老师展现出来的思想言行正好体现了这样的境界,是般若智慧的境界,是眷属般若的境界。这就是平常人与觉悟者之间的差别,是在平常生活的应对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别。所以有一副对联写到:“修行本是平常事,不离柴米油盐;悟道却须大丈夫,全在行住坐卧。”横批:“无我便是”。悟道者定是大丈夫!

    6、修行本是平常事

    世俗之人通常处在以自我为中心——假我的状态下来应对生活琐事,这样在指导、统帅自己的身心行为活动时,会自然表现出分裂的人格特征,体现出偏执、狭隘、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

    比如,我们让一位先生读上面那副对联,他在读的时候没有将内容读完整,只把其中的上、下联读出来了,却忘掉了横批。他这是什么境界?是眼、耳、鼻、口、意处在分裂的状态下的分别心境界,因此他在读对联的时候才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以这种粗糙的品行来处事应物,无论做什么,都会不合理、不合度。以这样的境界来认识万事万物,也不可能认知到人、事、物之间整体运化的动态平衡关系。因为有了偏执片面的衡量事物的参照标准体系,自然会形成分裂的思维参照模式。

    如果以这样偏执、狭隘、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来思考问题,那么所得出的认知结果自然也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所以世人体现出来的方便,也是不合度的、不圆满的方便。

    本来这是一副完整的对联,从他那里传过来以后就变成了不完整的对联了,因为横批消失了。

    为什么会这样?由于人固有的、偏执的、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是有缺陷的,因此不可能呈现出符合人、事、物间整体运化要求的思想言行。正是因为世人有了这样的缺陷,所以才会影响思考问题、认知和应对事物时的“质量”。

    一个人如果形成了偏执性的思维参照模式,那么由此产生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具体内容也同样会有缺陷。所以智慧教育文化教导我们在应对各种人、事、物时,要做到忘我地、全然地应对,这样才能呈现无我的境界。只有做到全然,才能呈现那个真正的主人翁——真我的虚寂实相境界,才能体现出大我的思想言行,以此和谐自身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关系之间的整体和谐的相应关系。

    其实,全然的大我就是人处在无我的境界中来处事应物而自然呈现出那种身心活动状态,也就是由实相智慧衍生演化出境界、文字、方便、眷属的智慧能力。

    那么,应该如何去践行见证般若智慧?只有在行住坐卧的过程中用智慧去把类似柴米油盐这样的点滴小事贯穿起来,并使自己的身心形神与所应对事物的属性特征相符合才行。怎么做才能符合事物的属性特征?只要做到“无我便是”即可。

    所以说,做人首先要学会的是以全然忘我的身心行为活动去应对不同的人、事、物,这样才能符合“无我便是”的要求。

    修行本是平常事,只在点点滴滴。几何中有一个公理:一条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的集合构成的。假如将我们的生活比作直线,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点,都是构成生活关系的具体内容与具体细节。

    如果人没有觉悟,在生活过程中就会体现出无知无明的思想言行。一旦像这样处在迷惑的境界中,于生活具体事物的应对中,就会出现闪失、失误和过错,这样的生活秩序就会缺乏连续性。

    所以说,修行本是平常事,只在点点滴滴;悟道定是大丈夫,只在朝朝暮暮。平时的生活情景,从早到晚是连贯的。

    每个人都有真我,自性人人本具,只是世人不觉不知而已。可能有人会反对,说世人怎么会有真我这样的智慧?其实当人以忘我的心态来应对事物时,真我自然会闪现出灵感,自然会使自己的身心行为活动变得和谐,只不过世人对此不知不觉罢了。

    对于践行佛法的人来说,随着自觉自性的能力不断提高,那么“我执”也会随着自己的成长而变得越来越少,这样自己的自觉性也会随之得到加强,这样呈现忘我境界的时候就会增多,智慧的力量也会随之变大。所以佛才会说“众生皆有佛性”。

    这个理是从虚寂实相这个层面上来讲的,是指自性本具,人人都有平等一如之本性的那种境界。只不过世人被假我的主观心意所迷障,真我无法自觉自然地呈现出来,而需要在修证过程中去践行、见证。

    其实修行本是平常事,至简至易。

    对于金刚般若而言,如果把它讲成五个,那就不对了。金刚般若这五方面,也可以说体现出这五方面的属性特征,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虚寂实相这个本体,及其与人的身心行为活动间的整体和谐关系。

    总之,要理解金刚般若,就要从身心活动的整体性着眼,要从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关系之间的同一性上去看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如果这五方面的境界都可以用无我来衡量,而且是虚寂灵明的,那就是金刚般若。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东方智慧文化丛书》第三部《金刚经全解》上卷:Diamond Sutra: A Complete Commentary, Book 1 (Oriental Wisdom Series, Volume 3)  by Zhankui Liu, ISBN: 978-1927072035, 2013年12月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31

帖子

7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97
发表于 2015-12-19 22: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蓝精灵老师的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3-28 21:36 , Processed in 0.043146 second(s), 10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