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98|回复: 0

刘战魁漫谈《金刚经》------金刚般若(中)

[复制链接]

62

主题

235

帖子

89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5
发表于 2015-12-5 22: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战魁漫谈《金刚经》------金刚般若(中)

    2、五般若同出异名

    其实,所谓实相般若,也就是“金刚智”。我们讲金刚智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去描述,即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当然这只是古人为了让人们认识和理解般若智 慧、进入般若智慧境界的一种说法和教法。

    对于这五个方面的般若,应该怎样去认识?过去很多老师在讲金刚般若智慧时,把这五方面的内容讲成了五个般若,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什么样的严重问题?人的智慧到底有几个?从实 质上来看、从整体上来看,般若智慧是什么样的?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般若智慧这五方面是如何体现觉悟智慧的本质内涵的。

    对于古时候禅宗门里的那些被认为开了悟的禅师,如果用般若智慧的智慧性来衡量,在他们之中也极少有人真正见证到金刚般若的智慧境界。从他们留下的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大多没有 真正明心,有些禅师是明心了但还没有见性,也就是说他们见证到的智慧境界还不透彻,所以在讲述般若智慧的本质内涵时,会把般若智慧的“实相、境界、文字、方便、眷属”这五方面, 讲成“五个”般若。

    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一个”——般若智慧。为了把它讲清楚,让人们认识清楚,所以从五方面来讲,而不是有五个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是金刚智慧,如果当成是“五个般若”来讲,就把般若智慧的整体性给分裂了,就会让修行的人认为般若智慧有五个,这样是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当然,即使把它讲成五个方面 呈现的般若,那同样也是五种智慧的表达方式,同样也表达不出般若智慧的整体性。实质上讲解五般若,是为了让人们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践行“金刚智”的特性。

    一定要注意,不是有五个般若!从五方面去讲般若智慧,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金刚般若!五般若的讲法,只是传承智慧文化的一个方便法而已。如果讲《金刚经》不能把金刚般若在五方 面体现出来的不同特性讲出来,就无法把《金刚经》的本质内涵讲出来,不可能把蕴涵其中的践证如来真实义的方式方法讲清楚。这样就无法释义出《金刚经》的真实义。

    讲金刚般若在五方面体现出来的特性——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实质是讲人于清净无为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呈现的无我境界。

    从无我的境界来看觉悟智慧的整体性,是可以通过般若智慧的五种特性来认识的;从般若智慧的实质来看,五般若是人于处事应物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出不分别、不执著、不妄想的那种境界, 即处在住无所住的状态下自觉呈现出无争无欲的那种状态。

    五般若的同一性是实相,五般若的统一体关系能够反映金刚般若的整体性与独立性。不管是同一性也好,还是统一体关系也好,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认识同一事物而获 得的结果。

    虽然从形式和现象上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本质的内涵还是一个。如果“认识”到了金刚般若的本质内涵,那怎么讲就怎么对,讲五个般若、般若的五方面等说法都没有问题,因为已 经把握了般若智慧的整体性这个实质。

    上面讲的关于实相般若的内容,只能是这样表述而已。如果想把它表述得清楚一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只要试图去描述它,就已经不是实相般若的“第一义”了!语言是不可能把“第一义 ”描述清楚的。

    3、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

    对于境界般若应该怎样去认识?在人与人平时的语言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看,这个人的思想境界太差了。”什么是“境界”?“境”是反映事物的一个映象;“界”是边 的意思。“境界”,是反映事物的映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应客体的主观映象、应象。

    当然在世俗的社会中,一般人的智慧只是指聪明才智,而且每个人于处事应物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境界是有差异的。人的思维参照模式反应事物、反应自然环境、反应社会生活、反应人际关系 ,乃至一切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关的所有关系的总和——包括人生经历的具体内容和应对事物的具体过程等,都叫境界。一切的反应,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强的、还是弱的,无论是 美的、还是丑的,无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等等,都是人反应出来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人主观反应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界线的内容。对这种界定的内容的反应、归纳,就叫境界。

    比如,我看到一幅字画,精、气、神很足,我就说这幅字很美,这就是美的境界;可是当我看到一幅字之后,觉得这个字体的间架结构不够和谐,笔墨不够饱满,体现不了其艺术性,美中有 不足,这就又产生了不美的境界。这些感受都是对这一事物反映(应)的一种界定。这就是境界。

    再比方说,过去有很多诗词歌赋,抒发作者自我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有高兴的,有悲哀的。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就艺术地描述了万分悲痛、悲惨、悲 哀的境界。它是一种境界,但不能算是智慧境界。如果算是一种智慧,那只能算是平常人的聪明才智,只能说它具有较高的文学境界。

    还有古人作的禅诗,也有很好的境界。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描写的是放眼望去自然气象万千,月亮映在水中,由月亮联想到大自然之中的千条江河,同样也都有月亮映 在水中。万里无云,就只剩下了万里天,无碍无边。从大自然的气象上来看,它很自然地描述了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反应客观存在的“万里天”这样一个思想境界,是人的主观应象与客观存在 相符合而形成的整体的映象,是很自然的反映。

    这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禅?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然而然地、客观地去反应大自然的本象。“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符合自然环境的存在特性的那种 能动反应的境界。这句话符合禅境的诗意境界,是人对自然环境中的客观景象进行主观描述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句话描述出人的身心活动与自然景观和谐相容的那种整体性,所以它的意蕴深 广,并不只是表达文字表面的含义。

    境界般若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可以用主观能动作用去做符合客观存在的属性特征的反应,反应自然,反应自然界里的具体事物、自然环境的客观存在;同理,也可以用实相般若来反映自己的起心动念、思想言行,甚 至映现虚寂实相的本身这一绝对存在。

    若以这样的智慧境界去映现、反应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就能在人的大脑中自然呈现出符合客体存在的应(映)象。像这样去运用自己的智慧,那么实相智慧无所不照现、无所不应化的智慧能 力就能展现出来,而这种映现、反应不同事物的属性特征的智慧能力体现出的就是般若智慧,是“境界”的般若。

    这个时候,人的“我”有没有?没有,而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个整体,人的主观应(映)象与大自然的客观存在的整体信息相合一、相统一、相同一。既处在统一体之中,又具有同一性;既有 主观的反应内容,又有对客体存在的映象和认识。所以境界般若,体现的是主观能动反应(映)与客体存在相符合的统一体关系,是指一个人在映现、反应任何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存在 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同一性和统一体关系形成的整体智慧映(应)象。

    那么境界般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表现的呢?我们讲一讲生活中的例子。

    过去说“劈柴担水是圣法,洒扫应对皆通玄”。这句话蕴涵智慧性的内涵,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了符合修行观内涵要求的境界。那么这里有没有“方便”的内容?自然是有的。“文字”也 是表达人的生命存在、身心活动状态、人与各种自然及社会事物间应对关系的一种方便的方法、方便的内容。

    比如“万里无云万里天”,既是对客观自然环境、自然事物的描述,也是借助人的思维活动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人在运用“文字”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来表达对客 观事物存在性状或外在形态等方面的认识。运用“文字”,也是一种方便法。这个方便法,是人的思维活动传达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便利方法。

    那么文字般若是什么?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行为语言等)、文字,乃至一切表达、传播、教育的方式,都被“文字”所包含。人处在觉悟智慧的境界下,在处事应物的过程中, 运用“文字”来描述、表述、传承的那种表达方式、教育方法及理法内容,其所体现出来的都是文字般若。

    什么是方便般若?因人运用智慧境界来映现和反应不同人、事、物的属性特征,所以在应对不同的人、事、物时能够做到随缘应事、顺势而为,并达成相互之间的整体和谐关系。像这样给自 己和他人带来的“无为无不为”的方便,体现出来的就是方便般若。

    怎样理解眷属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万行,体现出来的就是“眷属”方面的内容。实质上,眷属般若涵盖了与人相关的一切“有情”。不是说“一切有情皆 眷属”吗?

    4、五般若的整体相应关系

    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这五般若,有没有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内容?它不是世俗之人在与具体事物发生关系时所展现的那个“小我”境界,不是执著于 以“我”为中心的那种我执状态,而是于清净无为的境界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的“无我”境界。

    无我的境界实质上是什么?是人处在自然质朴之性的本象中展现出的智慧境界,这种智慧境界也就是般若智慧的自然呈现。如果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看实相般若的属性 特征,自然会产生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这五般若是处在和谐的统一体中的。

    人无论呈现出五般若中的哪种智慧境界,都一定是处在“无我”的境界中。处在“有我”的境界中,肯定无法呈现出般若智慧之本象,也体现不出般若智慧的五种属性特征。

    比如布袋和尚,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背着的那个袋子往地上一放,两手一摊。如果人家没看懂,再问一遍:“没懂啊,老师,什么是佛法?”布袋和尚扛起袋子转身走了。这是什么境 界?空性的境界。空性的境界是什么境界?是不执著具体观念、观点和概念的般若智慧境界,是符合实相虚寂之性的境界般若。

    人家问他的时候,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然后把两手一摊。什么是佛法?这就是佛法。其讲述了“放下即是道”。这是不是文字般若?这是严谨而又非常精妙的文字般若,只不过这个“文字 ”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的,其中所蕴含的寓意是指无始无终、不垢不净等境界般若的属性特征。这样的案例属于经典的文字般若。

    那么“方便”的意义何在?有些人因他这么两手一摊,就开悟了。像这样的事例,是不是给人带来了见证般若智慧和传播智慧教育文化的方便?是不是属于一种开智的方便法门?就这么一下 ,就解决了修行人悟入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方便是不是般若智慧的“方便”?方便他人之时,正好符合了无内无外、不断不常之属性,这就是方便般若。

    那么因此而得到智慧的修行人,是不是眷属?体现出来的是不是眷属般若?直接通过般若智慧印证般若智慧,这其中不就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了吗?因此 在这个案例的智慧性内涵中也涵盖了眷属般若。

    这类直接使人于当下开悟的方便法,不也正好体现了心心相印的智慧境界吗?无论是布袋和尚,还是指月亮的那个禅师,他们都处在什么境界?处在实相智慧的境界中。那么人在自然呈现“ 实相”境界的过程中,在展现“境界”、“文字”、“方便”、“眷属”之般若的过程中,有没有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言行的表现呢?没有!

    六度万行和般若的关系是具有同一性的。什么叫“有情”?人、事、物之间处在那种心心相印或信息相通的状态下体现出来的整体和谐的相互关系,即是“有情”。一个心——我心即他心, 他心即我心,两个心是一个心,那是不是眷属?是眷属。

    打个比方,自身通过布施、通过持戒、通过忍辱、通过精进、通过禅定达到了般若智慧境界,在那一刹那间,这个金刚般若所呈现的就是性空即有的方便,呈现出自身的能量信息与他人的能 量信息“同体”的那种和谐运化状态,在具有同一性和统一体关系的整体中,当下就能使他人的身心活动状态发生质变。这也正好反应了智慧教育文化的传承特性。

    在那个当下,对于两个人而言,是不是具有呈现眷属般若的一切条件呢?是的。二人之间既存在同一性,同时还处在统一体之中,只有这样,两个个体才能于刹那间产生完全融合的共同性。 在刹那间,在那个当下,两颗心正好都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内无外、不断不常、不垢不净的虚寂实相的境界中。

    如果仅是老师处在无我的实相智慧境界中,而接受智慧传承者则处在有我的状态下,这个眷属般若的智慧境界能不能展现出来?是展现不出来的。如果呈现不了眷属般若,那哪还有“方便” 的效应与效益可言?

    性空即有是一种什么样的方便呢?是无我的。无我即方便般若,无我即眷属般若,无我即文字般若。那么,无我怎么会有文字般若?刚才讲的布袋和尚,有人请教佛法,他就这样——两手一 摊,那个人一下就开悟了,以前什么都体会不着,以后慢慢就聪明了,现般若智慧了。这些都是在无我的境界中体现的。

    处在无我的状态下应对不同的人、事、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是一种般若境界,这个般若境界是实相。一个真正见证了实相智慧的人,无论从境界上、文字上、方便上、眷属上展现, 是不是都会呈现出无我的境界?这样我们就会认识到般若智慧的实质是什么样的。般若智慧可以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去认识,认识什么?都是无我的,呈现的都是觉悟智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 叫金刚般若。

    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呈现实相智慧时没有任何境界,没有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等境界?没有!只要人能够呈现眷属般若境界,那么眷属般若一定是实相般若自然而然地映现的结果 ,而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和境界般若也都会因此而同时呈现。

    所以在认识和践证般若智慧的时候,不能说是学习和践证了五个智慧,而是因实相智慧呈现五种智慧特性,需要从这五方面去认识它、践行它、见证它。你从境界的角度去看,它是无我的空 性、性空即有;从文字、方便、眷属之智慧境界上来看,它还是空性、性空即有。这四个方面展现出来的内容,跟实相映现出来的内容,实质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是有意识地从境界上去描 述它、认识它、看待它,从文字上、方便上、眷属上等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上,去认识和践证般若智慧的属性特征。

    其实,这五个方面只说了一个内容,那就是金刚智慧——金刚智!所以有些人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把它讲成了五个般若的内容,这样就很容易使概念混淆,把人理解、认识和践证般若智慧 的思路搞混乱了。这样的讲法容易误导人走上歪门邪道。

    实质上,只要证到了实相般若,就会于处事应物的过程中自然地呈现出境界、文字、方便、眷属这四个方面的智慧特性。所以,人在应对任何具体事物时能够呈现金刚般若,也就同时证现出 了金刚般若所包含的实相、境界、文字、方便、眷属这五个方面的属性特征。不管从哪个方面去看待般若智慧,它都会通过人的身心行为活动体现出来。

    因此,当人见证到般若智慧时,在与人、事、物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其思想言行的应对,自然会符合不同人、事、物的属性特征,符合道的属性特征,所以其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关系之间自然 能够达成协调统一的相互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去映现和反应事物,既能够符合客观存在的属性特征和运化发展要求,又能够符合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东方智慧文化丛书》第三部《金刚经全解》上卷:Diamond Sutra: A Complete Commentary, Book 1 (Oriental Wisdom Series, Volume 3)  by Zhankui  Liu, ISBN: 978-1927072035, 2013年12月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3-29 09:49 , Processed in 0.034372 second(s), 9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