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说中印古智慧文化异流同源?

[复制链接]

62

主题

235

帖子

89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2: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说中印古智慧文化异流同源?

    智慧文化异流同源

    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的时期,古印度的智慧教育文化曾经发展到了高潮。我们知道古印度在那一时期产生了一个大智慧者——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时代并未成 教),他继承了古印度流传下来的智慧教育文化,并通过自身的智慧实证,对其内容进行了拨乱反正式的整理和传承,从而形成了佛教的教义,留下了许多佛教经典。我个人认为:佛教教义 的形成,尤其是其中开发般若智慧的经典,使古印度的智慧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颠峰期;当然,《薄伽梵歌》也是古印度智慧文化颠峰时期的作品。

    中国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这个时期,中国的智慧教育文化也同样达到了颠峰期,顺承了先古智慧教育文化的精髓核心。我们总是听到这样一句话——黄老哲学思想,“黄”就是指 黄帝,“老”就是指老子。黄老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于自然道德观的。

    老庄的智慧思想体系是顺承下来、承袭下来的结果。古印度也是这样的,释迦牟尼把古印度的智慧文明中最根本的内涵、最精要的内容顺承了下来,但是由于众多的原因,佛教有很多的经典 教义传到中国,在中国安家落户了,在印度却遗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将在后面的讲课中再去讲它。

    我们学习古印度的智慧文化,《薄伽梵歌》是我们必须讲解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讲《薄伽梵歌》这个主体文化之前,首先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先要扫除很多认知上的障碍。例如神论、泛 神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就没有办法学懂《薄伽梵歌》的智慧内涵。古印度的智慧文化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那么在中国传统的智慧教育文化领域中是不是这样的呢?也是这 样的。例如说,《道德经》中也出现了“神”与“鬼”的词语,《楚辞》里讲到了巫,庄子《南华经》中运用了大量的暗喻、夸张、拟人的表现手法,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帮助人们理解道之 理……这是中国古智者圣人表达自然道德观的比较普遍的方式。

    实际上,在宇宙运化的各种自然规律中,古智者圣人把人所认识的呈现出显在循环变化的规律称之为“神”;把与之相反相成的隐涵的法则称之为“鬼”。

    “鬼”所呈现的是幽隐莫测、不同寻常、不可预知的现象,有时其所展现出的这种现象被人们认为是具有逆向性和破坏性的。由于世人不认识这种隐性的变幻莫测之现象,对自然界中出现的 各种所谓不合常规的存在现象或存在形式不理解,所以在人的身心行为与这种幽隐不显的波动性力量发生突变的关系时,会出现一种无明的畏惧感。其实“鬼”既是一种隐态的客观存在,又 是宇宙自然得以运化发展的一种隐性法则。这就是中国的古智慧文化对“鬼”所赋予的涵义。

    古印度文化中讲到了仙人,中国的道家文化中也有仙人,但其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化、玄化、迷信宗教的概念。其实古时候的仙人是指通过艰苦卓绝的自我身心净化的实证之后,达到自觉自 由的智慧境界的自在之士。像这样的人都很健康而且长寿,因洒脱自在而喜清净、乐清闲,所以多住在高山大川的山林里。像这样的仙人在应对俗世关系时,对世人遭遇的困苦皆能随缘相助 ,或者说有求必应。古印度对于成道住世者称为仙人。中国道家文化中提到的神仙,本义也是指能够全合于自然运化规律和社会运化法则的大智慧者。

    古印度智慧文化与中国智慧文化的本质如一,但是二者的表达特征并不相同。中国的智慧教育文化直接通过定性来把握定量的法则;古印度的智慧文化则直接表达对量化的分析,从此切入, 引导人归到定性的认识中来。

    我们说由道体产生德用,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加以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加以说明,通过定性来完成对定量的规范与总结。这样中国的古智者圣人流传下来的作品体现出这样的特点:经典著作 从自然道德观着眼,从天、地、人之间的整体关系入手,强调了人、事、物之间的整体辩证关系;精炼,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说理清晰透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而且智慧的整体辩证性 强,对于道的体用之性的概括与描述,以及规律性内容的展现,遍透无方。例如《道德经》、《南华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以及易文化等。

    古印度则把因道体而产生的德用关系首先进行定量的量化分析,然后进行量化分析后的说明,最后把说明的内容进行归纳,从而得出了量化式的定性结论。这样古印度的智者圣人流传下来的 作品体现出这样的特点:经典著作从因果律的轮回学说着眼,从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着手;既有精炼的总结和概括,又显现出体系庞大、示例繁多的特点,说理透彻,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泛,博大,而且智慧思辨的整体性好;从量化入手、以定性入门的内容兼容无间;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构境宏大,形象生动,想象瑰丽,语言隽美,呈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智慧经典 《金刚经》等七百多卷般若部经典,还有《薄伽梵歌》等。

    总之,中国的古智慧文化与古印度的古智慧文化,大多是延续了上古智慧文化中的象文化表达法,还有某些习惯性的表达方式。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薄伽梵歌全解》第一卷:Bhagavad Gita: A Complete Commentary, Book 1, ISBN:978-1927072059,Awakening Light Press  (October 2, 2013)。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4-26 11:17 , Processed in 0.031498 second(s), 15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