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战魁漫谈《金刚经》————金刚般若(上)

[复制链接]

62

主题

235

帖子

89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0 22:3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战魁漫谈《金刚经》——————金刚般若(上)

    《金刚经》是古智慧教育文化中非常重要、非常深刻、非常圆满的一部经典。从印度传入中国被翻译成中文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学习并践行它,更有人因此见证般若智慧。它 是一部能够使人了悟人生、获得解脱和成就智慧的般若经典。它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超越了宗教内容,是专门论述如何践行、实证般若智慧的经典。

    一、如来真实义

    1、再现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既蕴含了印证当下进入觉悟境界的如实妙义,又传授了践行、见证实相智慧的教育理论和最根本、最直接的下手法,可以帮助人直证智慧之真谛。不过若想讲好《金刚经》是比较 难的。

    古时候的高僧大德们,不仅把《金刚经》讲得很系统,而且也非常透彻。但是,如今《金刚经》已被所谓的“大家”讲俗了,讲出来的内容不符合如来真实义,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帮助修习 者见证般若智慧了。因此我们讲《金刚经》时,力求于从其本质内涵的永恒不灭的金刚般若这个层面上来讲解,也就是说,把《金刚经》中表达的如来真实义讲出来。

    《金刚经》不仅在佛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我们通过自身的践行见证,可以肯定这部经典对人类文明进化、人类智慧的跃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现在乃至未来想成就智慧、完满人 生的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金刚经》所讲的内容,其本质内涵是如来真实义。那怎样才能表达并呈现出如来真实义呢?其实佛祖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只不过《金刚经》是东晋晚期翻译出来的,时至 如今,无论是文化背景,还是所运用的文字和语言,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由文言文转化成为今天的白话文。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金刚经》文本,是经由1500年前的鸠摩罗什尊者翻译的,文学价值非常高,艺术境界也很精妙。但是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给修行的人们以无限的力量,更重要 的因素就在于,鸠摩罗什尊者通过自身见证的般若智慧,将《金刚经》中的如来真实义翻译了出来。

    2、为什么重新译讲《金刚经》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译讲《金刚经》呢?

    其一,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了,人文科学已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新文化运动,当代的国人,尤其年轻的一代,对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想直接读懂《金刚经》原文非常 不易;而且现在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以及思想观念,与那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现实的实践意义来看,需要我们对古智慧经典里的文字和语言重新解读、 重新认识,以便给现在乃至未来的想成就般若智慧的人们提供方便。

    其二,对《金刚经》的本质内涵——般若智慧的认识,其基础内容包括学术方面的,也包括实践方面的。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自身实证所获得的见地,来帮助大家了解、认识、践证如来真实 义;以今天这样的文化方式,并通过实践见证,对般若智慧进行一种重新的认识,也是本来的认识,还是符合“如理”的认识。

    我们所说的这种“认识”,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说它古老,因为是通过对传承了逾千年的古智慧经典的见证,从其蕴涵的智慧性来认识和解读的;说它是全新的,因为结合了今天的科 技成果和文化知识,是文化发展到今天,从符合如今人们学习的习惯、思考问题的习惯、语言表达的习惯等来认知、来对待。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从这个 意义上来讲的。这样来解读像《金刚经》这样的古智慧经典,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深入进去了。

    这里所说的“深入进去”,是让你去读,让你去实践,让你去见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认识、践行、见证般若智慧,使自身的生命活动发生“质”的变化,使自身的根本智慧于行住坐卧的过 程中、于应对具体事物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所以学佛其实就是让你从古智慧经典中获得真知灼见并证得根本智慧,而且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来引导你,使你从这样一个方便法门“进入”。

    二、金刚般若及其五方面

    那么《金刚经》到底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佛学把《金刚经》归入到“般若部”,它是讲人如何见证般若智慧的一部经典,也是东方古智慧教育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般若”翻译过来就是根本的、无尽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常人所描述的那种聪明才智,而是超越了常人的那种博大的、忘我的、无我的真如自性的体现,是人于行住坐卧的时候自然自觉 呈现的真我——虚寂实相境界。这种虚寂实相境界的呈现,才是人真正的主人翁,在中国的道文化中也将其称为自然质朴之性。

    从过去的高僧大德们所展现出的智慧境界来看,般若智慧是指修行者呈现的自然自觉的智慧境界和智慧能力。只有当人见证到真我的智慧境界时,才有可能超凡脱俗。总之,见证实相智慧这 个真我,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学佛修道者转凡入圣的根本条件。

    任何一个见证了真我的人,在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处理自然及社会的一切关系时,都会与自身所应对的不同人、事、物达成整体和谐的相互关系,也可以说是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的 整体和谐的相应关系。这种结果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根本智慧中衍生演化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是在应对的过程中自觉地展现出来的。

    这个智慧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主题。

    什么叫“金刚”?“金刚”是永恒的、不会消失的、永不磨灭的、无坚不摧的意思。什么是“般若”?就是指超凡的、自觉自由的智慧,是无师智。“金刚般若”就是永不消失的、永恒存在 的、无坚不摧的、无穷无尽的智慧,是超凡的觉悟智慧。

    1、实相般若

    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金刚般若的?《金刚经》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首先需要我们认识、践证的是实相般若。认识和践证实相般若,就必须从人应对事物时的境界、文字、方便和眷属这四 个方面去实证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人的真我之体,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属般若即为真我所应化的智慧之用。

    我们必须认识清楚,所谓的五个般若,是五个吗?它们展示的是什么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实相般若,其本质内涵是什么。只要了解、认识了实相般若的智慧性内涵以后,那么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的一切内容便应运而生、顺运而生,人 的智慧就会很自然地于思想言行的每个当下诞生出来了。

    关于实相般若,古智者认为其属性特征与万有的本源——道相一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这就是对宇宙实相的认识,也是对实相般若境界的认识。宇 宙间一切事物,皆是由道而生的。道是万有的本源,是万物衍生演化的本源。

    一个人从出生,到求学道文化、见证道文化,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也许会伴随其漫长的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且自古以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凤毛麟角。所以,对道的认识不可以 用思议的方式、思索的方式、思想的方式、逻辑推理的方式去看待和学习。因此我们的古人说道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不可”思议不是说“不能”思议,而是不可以用自己固有、狭隘、僵化 的思维参照模式来衡量道,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妄猜道体的存在性状。

    只有像这样去认识、学习和践行,才有可能见证到实相般若。而见证实相般若的过程,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但没有语言文字的表达,又不方便我们学习智慧教育文化,从而去见证道 体。

    禅宗对道之体又是怎样描述的?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你去找这个东西,却找不着;当你索性不找时,它又能够于不知不觉间自然呈现出来。古人是这样认识并描述实相般若的体性的。

    那么现在想践行实相智慧的人,应该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道之体——虚寂实相?从现代的科学文化来看,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深及道的虚寂本体,也无法借助任何一种概念来描述这 个本体的存在性状。

    如果勉为其难地借助比方来说明,它相似于一种所谓的“零态”。零态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空、空无,而是空无中存在“有”的信息,能够兼容遍透“有”。其实用“零态”来表述不够确 切,用“寂态”来表述可能更确切一些,不过要知道确切不等于就是!现在有人将其称为“静寂”,这样学习智慧经典的人在理解这个词语时就很容易住在“静”的境界中,容易被“静”的 意境所障碍,而无法见证“寂”态。

    从道的本体属性来看,所谓“静寂”,或称“净寂”,是指静笃至寂、清净虚寂的那种绝对存在状态。这也是勉为其难地“制其名”来描述而已。

    实质上寂态是即动即静、非动非静的那种绝对存在状态。这种寂态是整个宇宙自然中最根本的存在状态——“大实相”。我们讲的实相般若境界,其实与宇宙实相的属性特征是相一致的。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宇宙是由最基本的物质衍化而来。而中国的古智者圣人认为,宇宙是由道而生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这样发展而来的。直至今 天,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孕生演化发展而来的,且道与整个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是呈兼容遍透的。

    在道文化中,认为道之体是一种恍兮惚兮的绝对存在,称之为“道”;在儒学中借用了“无极”的概念,以后就发展成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 最后发展成为万事万物。

    佛文化是怎样认识宇宙之存在的呢?在宇宙存在的万事万物之中,有一种绝对存在,并兼容遍透于万事万物之中。这种绝对存在,始终兼容遍透于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 种绝对存在为整个宇宙自然的本源。佛家文化把这种本源存在称为“宇宙之心”——宇宙万有本然存在之心。

    而我们人类也只是天地自然这个万有世界中的一个具体事物。所以人的“心”,也同样是源自于宇宙自然之本源的本然存在。

    从人的生理结构上来看,人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每一个脑细胞的树突就有1010个。那么人在思维过程中,即人之心性的智慧功能在反映(应)①【①“反映”是人脑功能直接映现事物整 体的智能态;“反应”是人通过感官功能与事物发生关系所起的应对功能。于智慧境界中,人在与事物发生关系而产生觉受、认知时,映与应是同时、整体地起作用。二者既是互融之整体, 又呈现意义各有侧重的辩证性。所以在表达智慧境界的修行内容或专业的教育文化,需要特别强调这样的智慧整体辩证性时,必须用这样的“映(应)”或“应(映)”的联合的文字表达方 式。根据句义的要求,当突出“映”之实相智慧本体的功能态时用“反映(应)”,突出“应”的思想活动与觉知的功能展现时用“反应(映)”。“映(应)象”与“应(映)象”表达方 式的应用,其理也与此相同。】事物时,其运动内容和运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集合式的复合信息运动,具有接收、储存、拣择、综合、加工、分类、复制、发放信息等功能。此运动内容和 运动变化过程,是在人之心性——实相这一本体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这一实相本体是既动又静、既静又动、亦非动非静的,与宇宙之本体的道的体性——“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的那种寂态相符合。所以人之心与宇宙之本源是具有同一性和统一体关系的整体。人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同体运化的整体关系。

    那么实相般若是如何反映(应)万事万物的呢?人脑在反映(应)事物时,其接收、储存、拣择、综合、加工、分类、复制、发放信息的这些功能,自然呈现出智慧整体的功能态。这种功能 态的整体性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其在接收、储存、拣择、综合、加工、分类、复制、发放信息时,这些所谓的功能同时作用,同时完成,没有先后。所以其在反映(应)任何事物时,反映( 应)的是事物的内容和运化发展过程的整体。

    实相般若的整体性,没有时间的概念,不分现在、过去和未来;也没有空间的概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呈现出的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 不净不垢,是这样如如不动的如来境界。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当“点”的时间达到10-44秒,“点”的空间达到10-33厘米时,到了那个状态、那个“时空点”,就是没有分别的、极度均匀的状态。但这也只是对无形有象的存在状 态的初级层面的描述,与无形无象的宇宙本源还有本质的差别。

    了解了人脑具有这样的智能效应的整体功能性态以后,对人呈现的觉悟智慧——实相般若的境界,就不难认识了。人的觉悟智慧诞生了一切符合自然运化规律的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这种觉悟 智慧与人的身心行为是一个整体。这样见证了实相般若的智者,证悟到这种实相智慧之寂态,并因此建立起了感而遂通虚寂实相这种智慧境界的参照标准。

    对佛文化实证不够的人,见地不透,就会把寂态错误地理解为空态。但实相般若,实际上是智者圣人在与其他人、事、物发生关系时,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智能效应功能态的整体性,这种整 体性的本源本体实质上就是虚寂实相,或称空性。这也是古时候见证了佛法的禅师所讲的“性空即有”的境界。空性绝不是未见证到实相智慧的人想象中的空无状态!

    禅宗四祖遇五祖的故事讲到,五祖当时只有七岁,四祖遇见他,一见这孩子长相这么漂亮奇秀,顿生欢喜。四祖摸着他的头问:“孩子,你姓什么?”这个孩子回答:“本性如来。”四祖又 问:“那你叫什么?”孩子说:“性空即有。”性空即有,这句话就是对实相般若的一种描述,也可以说是对实相智慧衍生演化出境界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眷属般若的一种归纳。

    那么实相之空性是什么?它是人的真我之本体,即主人翁,也称实相本体之性,还被称为如来、佛、觉悟智慧等。那么这些名称蕴含了什么涵义?孩子你姓什么?本性如来。你叫什么?性空 即有。其实五祖在很小的时候,通过这几个字,就把实相般若的本质内涵描述了出来。当然这个故事仅仅是传说,但却符合智慧教育文化的传承要求。

    古人的文字语言非常简单、简练,但是现在的人理解起来很困难,一般人没有办法理解。

    “如来”怎么讲?怎么理解这个“如”字?我们说如果、假如,其概念是很模糊的。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和理解: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那种状态,它是形容无形无象、不可名状且又永恒不易 的实相本体的,是“唯恍唯惚”(《道德经》)的那种状态。“来”,就是来到的意思,是指一种运动着的状态,但这种运动状态是“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道德经》)的。

    “如来”,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好像来了又好像没来,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听上去比较模糊。所以很多搞逻辑的人说,“如来”这话本身就是两边倒,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再想想,什 么叫如来?人家几岁的孩子说得很清楚了,如来的名字就叫性空即有。你说“有”,它又不能说有;你说“是”,它又不是。它的名字就叫性空即有。

    说如来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性空。如来,实际上没有什么可以说“如”,也没有什么可以说“来”,是个“空”;但是你说“空”,它却与“有”共存,是这样的一种相互兼容、互相遍透的 一种绝对存在性状,是虚寂的实相状态。

    对此“空性”,很多见地不透的人理解为脑子里边“空”了。那种“空了”的状态可不是如来境界,那只是人产生的自以为空的一种感觉,是人的感官功能感觉到类似虚阔的状态之后,心因 此觉受而生的“空”的念头,而不是人于虚寂境界中自然映现的那种实相智慧之空性。

    其实,在空性映现的瞬间,虚寂实相能够映现和衍生演化出各种“有”且兼容遍透其中,如各种各样的念头、觉受等,既有平常的,也有非常的,还有智慧的。哪怕是任何一丁点的事,这个 “一丁点”都是由这个空性来映象、来反应、来孕生的。

    你要是太拘谨了,那就不行。所以古人在描述实相般若时,极尽文字般若,境界都非常高、非常妙。不著概念,也不著具体的事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著!所以对实相般若要这样 去理解、这样去认识、这样去践行、这样去印证就好了。这就是践行见证实相般若必然会经历的内容、必然会出现的演化过程。

    通过上述的内容就能够了解到虚寂实相的“空性”衍生演化的所有内容都属于空中生出的“妙有”。在过去传统的禅宗里,那些高功大德对见证到的般若智慧,用了很多的词语、词汇来描述 它。例如,实相般若也称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切智慧的本源;同时也可以称其为无师智。而且这个根本还可以当无极讲,这个无师也可以当无极讲,当道讲,当心性讲,当灵山讲,当明心 见性讲……就是到了这个最根本的地方,人的一切智慧境界与智慧能力都依它而生。

    实相般若的体性——性空即有衍生演化出了一切智慧。古今中外的所有智者圣人所呈现的一切智慧能力,都源自于虚寂实相。没有在它之上的更高级的存在了,也没有比它更早的源头了,即 是“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在无极——道的前面,再也没有可用于描述的语言了,所以又称其为无始之始。

    (待续)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东方智慧文化丛书》第三部《金刚经全解》上卷:Diamond Sutra: A Complete Commentary, Book 1 (Oriental Wisdom Series, Volume 3)by Zhankui  Liu, ISBN: 978-1927072035, 2013年12月版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4-20 15:49 , Processed in 0.071582 second(s), 9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