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01|回复: 7

《金刚经》是超越了哲学和宗教范畴的智慧经典

[复制链接]

62

主题

235

帖子

89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5
发表于 2015-8-22 22: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立心 于 2015-9-1 22:49 编辑

《金刚经全解》——“前言”(上)


       如何译解《金刚经》,怎样学习《金刚经》?

       首先我们一定要清楚,《金刚经》是超越了哲学和宗教范畴的智慧经典。它的智慧性内涵,遍透于我们每个人平常生活过程的点滴细行之中。它是指导我们通过自我意识的净化来和谐人自身生命活动、和谐人与自然及社会各种关系的智慧教育文化,也是古智慧教育文化中非常根本的经典内容。智慧教育文化是无古今、无国界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金刚经》时,必须从智慧整体观、智慧辩证法的高度来呈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真实义,从而达到明透其本质内涵的目的。

       因此,在翻译和解读这部经典时,不能将其局限于宗教教义这个范畴中,不能将其置于神学或玄学的迷信中,并且还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容结合起来,在行住坐卧中将智慧的和谐整体性展现出来;不能将其作为脱离现实生活而追求虚无缥缈的神佛的精神寄托,也不能将其看做消极厌世的思想枷锁。只有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学习《金刚经》等古智慧经典,来应对社会生活中不同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思想言行的展现才能符合“直指根本”——实相智慧的基本要求。

    善悟弦外音、言外义

       参观过寺庙的人都知道,在大雄宝殿的正中有一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在这尊佛像的背后是观自在菩萨,也叫观世音。为什么把观音菩萨像放在如来身像的背后来表法,而不是其他菩萨,比如文殊或普贤菩萨?这就是在告诫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能执著于任何事物的具体特征或表象上的东西,而是要学习蕴含其中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我们自觉遵循智者大德们常说的一个字——悟!怎样悟?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执著于与自己所发生关系的一切具体内容,而是任其自然而然地呈现。

       比如,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对于所学的知识、文字方面的内容不要执著,而是要领悟该内容中所表达的本质内涵,要从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整体性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

       那么,在认知任何事物的时候,如何把握人、事、物间的和谐整体性?人、事、物间的和谐整体性,是指人认知事物的存在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过程与结果之间整体运化的相应关系,并依此关系来见证“形式就是内容,现象即是本质,过程即是结果”。这才是中外古智慧经典中藏涵着的“弦外之音”。

       不是说“听话不要听声,而要听弦外之音”吗?在听别人表达不同的人、事、物时,应该注意是否能够使自己与他人的心达成和谐性——以心印心,是否能够把握不同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天下观天下”(《道德经》①【①本书所引《道德经》原文,依唐代易州龙兴观碑本。】),这才是“弦外之音”的本质。学习任何一种文化的时候都是一样,需要学会解读出言外之义(意)——符合所表达的不同人、事、物的属性特征的内涵与要义。

       在我们学习《金刚经》的时候,如果还是用平时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就很容易出现执著于文字、执著于文字内容的现象。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总是用多少年来形成的学习知识的思维参照模式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物,而且都是从知识上、从文字上去找符合自己思想观念、观点的内容。

       但是在智慧教育文化中,所谓的文化文字内容,是不可能表达出符合人、事、物之间动态平衡关系的本质内涵的。从践证佛法的智慧性内涵来看,佛学教义中的所有文字与理法,都只是启智开慧的“工具”而已,不是智慧。如果修佛者仅停留在佛学教义的文化文字层面来学习,不想通过实践活动来见证佛法真义,那是不可能呈现出清净无为的智慧境界与自然无为的智慧能力的。

       现在的人在学习古智慧经典时,仅从文字上来猜解其义;那些讲经说法者,也只能按照自己理解的含义来解读经文,甚至只能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来猜解经文。像这样以识为智,以猜解字意的方式来解读古智慧经典,肯定会偏离古经典的智慧性原义。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金刚经》,与学习其他的古智慧经典一样,它们都是帮助人建立起具有智慧整体性的世界观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体系的经典。如果仅从其文字上看,是丝毫也发现不了藏涵其中的智慧性内涵的;只有把字句里蕴含的智慧性内涵之“弦外音”与“言外义”都译解且释讲出来,把整部经典里的本质要义都揭示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大家理解佛祖讲述《金刚经》的真实目的与重要意义。

       实质上只要是智慧教育文化的内容,任何一篇文章,它都不是要表述文字以及文字表面的含义,而是要通过文字表达的内容来了解其中蕴含的本质内涵,也就是揭示出事物存在的属性特征及其运化发展规律。当然,在描述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运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须要借助语言、文字等来表达,这样才能帮助他人领悟到其本质内涵,领悟到人、事、物之间,或说人的身心活动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关系之间的整体运化状态和相互关系。

       人表达的任何思想言行的具体内容,都不足以描绘或阐释出符合人、事、物之整体运化过程中的属性特征,都无法描述和说明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同一性与统一体关系的本质内涵。因此佛祖才会说“不可思议”、“不可说”。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或人的表述可以涵盖践行见证般若智慧的方式方法等全部内容。语言、文字只能表达出践行见证般若智慧的途径及基本条件和根本要求。而且这些涵义的要点,都藏在“弦外音”与“言外义”之中。

       这里说的“音”与“义”不在语言文字的内容里,但是又蕴涵于语言文字的内容之中。如果能够将其“弦外音”与“言外义”都解读出来,那就是“悟”。像这样见证和解读古智慧经典的智慧性内涵,才能符合所谓“观音”的要求,从“了义经”①【①了义经,即证得觉悟智慧以后的人阐释智慧真理的智慧经典。】里观其音,即观自本性。

     (未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235

帖子

89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2: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心 于 2015-9-1 22:51 编辑

《金刚经全解》——“前言”(中)


       三身成就与性命同修

       在很多庙宇里,如来佛坐中央,十八罗汉列两旁。佛与罗汉摆放方式的“表法”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获得法身成就,就必须证得明心见性,即见证如来的境界;要见证报身成就,就必须通过 修身养性的方式来促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与整体性的质变;要获得应化身成就,就必须践证到神行合一的境界来达成圆满的觉行智慧才行。

       以上所谓的“三身”成就,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就“三身一体”的圆满觉行的智慧。所以在有三身佛像的大雄宝殿里,东边的那个佛是琉璃光药师佛,也可以说是报身佛,指的是人的生命获得 了报身成就的智慧境界;中间位置坐的是如来佛,即是指法身成就的实相智慧境界;西边位置上坐的是阿弥陀佛,实质上是指应化身成就的智慧境界。

       从本质上来说,这所谓的三身成就,是指圣人生命活动的三种状态——健康的身心活动呈现的分别智、实相智慧与应化智能力,因此是同出而异名的。无论什么佛,都是指证得了圆满觉悟智 慧的人,而不是神!

       现在听某些僧人和学佛的人讲: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原因是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这样去认识佛法教义就已经与佛祖教授的智慧原义相背离了。阿弥陀佛根本不是什么佛中之王,而是 应化身成就之后应化智呈现的方便,是应化身呈现妙用的一种智慧能力;还可以这样说,是法身成就和报身成就获得以后所展现出的无为无不为之妙用的智慧境界。

       因为法身成就、报身成就完成以后,人的身心活动就会呈现自然质朴之性,生命活动也同样会呈现整体和谐的运化状态。真我之实相智慧的整体性,不仅能够涵盖生命活动的全息性,而且在 展现身心行为活动时,真我还具有独立性。对于这里所说的自然质朴之性、真我,也可称为佛性。

       当人真正地见证到了这种佛性时,也就具有了“没身不殆”(《道德经》)的恒存特性。所以作为应化身成就者,涅槃境界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然是无量光、无量智、无量寿。

       因此,三身成就——法、报、化之智慧境界,在展现“有之以为利”与“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的时候,其“利”与“用”的价值自然具有了无始无终、无内无外、不断不常、不增不 减、不垢不净等属性特征。

       这个内容就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当人成就了根本实相这种智慧境界时,才有可能见证到大彻大悟的智慧境界,然后再进一步践证到觉行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境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和过程,都是不断精进的结果。不是说只要明心就可以达到的,而是明心见性以后,还要通过修炼精进再去成就圆满觉行的智慧能力;之后,还得继续做功夫,即在应对平常生活的各种事物 的关系中去经历磨砺,然后才能在渐修渐证的基础上成就合道顺德之智慧境界。只有实证出这样的见地,成就这样的智慧境界,才是真正的金刚般若。

       所以就像禅宗的发展一样,在宋代以前,不管是祖师禅还是中国禅,都有做功夫的内容在里边,如做罗汉功夫,行罗汉道。而在宋代以后的千百年里,真正能行苦行、把罗汉这个层面的本事 修出来并因此而走向觉悟、见证圆满智慧的修行人,应该是极少的。所以后世的修行人自然对这些内容不得其义,不得真谛!

       参禅打坐,在汉唐之间是比较盛行的,但是出现的问题是执著于参禅打坐——行枯禅。到了唐代,禅宗五祖开创了以《金刚经》印证的中国禅,六祖以后逐渐兴起带有中国智慧教育文化特色 的参禅方式,出现了如直指人心、当下顿悟、现性成佛的修行观,开始倡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样,从六祖至临济禅师以后,后世不明真义的禅师们大多舍本逐末,只于生活的 点滴中去行去参,而忽略了参禅打坐是基础的内涵。个中缺少了基础功夫的内容,只注重理而忽略了行,理入的认识不深、不透,行入的功夫无根、见地不够,这就是禅宗不能继续延续下来 、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禅宗如要重新得到发展,就须要把参禅打坐与日常生活的内容——所有的点滴小事贯串起来、联系起来;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身心行为活动,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 洒扫应对,并在行住坐卧之间、在柴米油盐之间的每一个洒扫应对的当下,皆于禅定之中。

       我们在参禅打坐的时候,每时每刻都不离“那个”,即不离那个需要“参”的东西。参什么?参人生经历过程中所存的疑,参应对具体事物时产生的惑。否则搞参禅打坐只会落入形式、落入 顽想,冥顽不化,叫坐枯禅。

       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要体现出大道无为的那种自然而然的洒脱的自由自在的自觉性,于每时每刻都能够做到“当下放下”。那个参法,似行云流水;那个做法,才能把参禅打坐和行住坐卧 结合起来,才符合践证般若智慧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要注意参禅打坐是基本功!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这个基本功的修持内容与筑基的修正过程,也就没 有禅可参了。

       如果只顾着参禅打坐,只以为参禅打坐是根本首要,那就错了;如果否定了这个基础,那也错了。“修命不修性”和“修性不修命”,偏执于任何一端,都不可能成就觉悟智慧。所以说,如 何把握好参禅打坐的要领,这是至为关键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在行住坐卧之间,生活要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于每一个当下去参透。透什么?透现出心之实相智慧这个本体——虚寂实相的无始无终之性,要去透这个。怎么透?于生活的每个 细节都能行当下放下之功,就这么简单。

       实质上参禅是至简至易的,不管是打坐,还是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可以在禅定之中。如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呈现这样自然质朴的身心活动状态,那么 其思想言行的展现也就必然会符合《金刚经》的本质要义,就能在行住坐卧中和谐地应对各具不同属性特征的具体事物,并于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呈现金刚般若的智慧境界与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自己的亲修实证,才有可能见证到“见(现)诸相非相”的智慧境界与智慧能力。学习《金刚经》,就应该着重强调这方面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235

帖子

895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9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2: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心 于 2015-9-1 22:54 编辑

《金刚经全解》——“前言”(下)


       如何修习智慧经典

     《金刚经》作为佛学文化中的大乘经典,千年以来广泛地流行于海内外,但是对其译释能够深及金刚般若本质内涵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的。如果不能对千年以来禅宗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刻的 、根本的透视,就不能抓住其中之精要。

       所以很多人认为,关于践行见证般若智慧的佛经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此观点,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能够符合《金刚经》的般若智慧这个本质内涵的根本要求,那么它一定是好的,也一定能符合智慧整体观与智慧辩证法之如来真实义;如果这些所谓的“仁者”、“智者”自己没有觉悟,没有达到明心见性的智慧功夫层面,还执著于自 己的观点和见解,那么势必在不自觉间对《金刚经》这部经典以及佛祖世尊所开示的智慧性内涵随意曲解与误导。

       所以在学习《金刚经》经文时,对其践行见证般若智慧最根本的内容如何去学好?从哪几个方面去进入?

       其一,要注意这个“弦外音”和“言外义”。

       其二,在参禅打坐和行住坐卧、洒扫应对中,一定要注意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相结合,于每一个当下起觉。如果只顾打坐,不顾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就不是智慧教育文化的内容。如果只在生活中去参,而不进行练功打坐等完善身心活动整体性的基本功,这就像没有夯实地基又妄想建造起高楼大厦一样,要想这样来获得般若成就,是不可能的;当然,有了基础,但只注重基 础,同样也是不可能获得般若智慧的。只有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才是一套完整的见证般若智慧的方法。

       其三,在践行见证般若智慧的规律中,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学习和讲授《金刚经》这部经典时,当以什么样的态度进入。其标准就是讲经说法的老师一定要具足智慧德能,而不能仅凭 自己的理解和主观愿望去讲般若部的经典。如若不然,就把这个见证觉悟智慧的教育文化引入了歧途,不可能揭示出见证般若智慧的本质内涵。无疑,那不是在帮助大家,而是在愚弄大家, 就相当于在造恶业。

       所以在学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把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方便我们成就般若智慧。

       如果还有第四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用“当头棒喝”来完成最后的“定音”。注意,不是定声,是定音!无音之音!虚寂之音!我们已经掌握了棒喝开智的规律,但是大家必须得打好理入与 行入的基础才行,做好“二入四行”的基础功夫,这是要点,也是关键点,还是根本点。所以大家必须把基础夯实,有机缘的情况下,就可以借助“棒喝”来呈现如来之实相智慧。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东方智慧文化丛书》第三部《金刚经全解》上卷:Diamond Sutra: A Complete Commentary, Book 1 (Oriental Wisdom Series, Volume 3)  by Zhankui  Liu, ISBN: 978-1927072035, 2013年12月版。有著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79

帖子

63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08
发表于 2015-8-23 05: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圆融无碍 于 2015-8-23 05:35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79
发表于 2015-8-25 19: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9

帖子

73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30
发表于 2015-8-30 07: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已经掌握了棒喝开智的规律,但是大家必须得打好理入与行入的基础才行,做好“二入四行”的基础功夫,这是要点,也是关键点,还是根本点。所以大家必须把基础夯实,有机缘的情况下,就可以借助“棒喝”来呈现如来之实相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79

帖子

63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08
发表于 2015-8-30 09: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38

帖子

6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6
发表于 2015-9-7 15: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蓝精灵老师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3-29 15:44 , Processed in 0.047690 second(s), 11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