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47|回复: 7

真爱是无我的境界

[复制链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发表于 2015-9-5 21: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爱是无我的境界


  整体和谐的无我之爱
  当爱变成条件
  真正的奉爱源于心性
  爱 无我 和谐 自由
  真爱需要分别应化智
  大爱无私


  今天我们讲一个“爱”字!讲一讲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爱与真正的爱的区别在哪里。

  关于“爱”这样的话题,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宗教家及爱好和平的使者,对此都作了众多不同的解释,也不知有多少人对它百感交集。而我们探索、研究智慧生命的科学家是怎样去看待这个“爱”呢?它真正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整体和谐的无我之爱

  自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后,生命活动就开始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变化着,人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家庭中,我们存在与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血缘关系,以及叔伯、姑舅老表等近亲的关系;在社会上,会存在有同学、同事、上下级的关系,还有朋友、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我们每个人的自身与自然及社会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都会有一种爱的表现形式。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一般来说是无私的爱,是没有私心杂念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古人对此则称为赤子之爱;圣经讲博爱,是从奉爱的角度去理解、去认识的;在佛家文化里,把爱称之为慈悲;在儒家文化里,爱为仁德之修养;在道家文化里,爱就是合道顺德的思想言行;在平常人的眼里,爱是一种关怀,是一种爱护。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的心中对爱都有各自的认识、感受、定义和概念。

  然而我们对爱的认识是什么呢?爱就是一个和谐,是一个“一”,是在无我状态下的一种生命力的展现,这才叫“爱”。爱实质上是一种平等心的呈现,是一种创造和谐的智慧。爱不是占有,而是无我的奉献,所以爱是无私的。当然,我们所探讨的爱,是从生命的本质内涵这个高度上来认识的。

  人世间的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爱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称之为友情;爱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称之为关怀;爱在上下级之间,表现为允诺和服从。所以说,爱可以从很多很多的方面表达出来,也可以用很多不一样的形式来体现。但是从人的本质内涵上来看,爱是什么?爱是个“一”。在应对万事万物的过程中,当爱呈现的时候,你身心活动中的那种内涵的表现,是个“一”的境界,一种无我的境界。那就是爱!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21: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爱变成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情感,通常是没有私心的。他们对子女的关怀,是没有自己本身的那个自我存在的。没有!反过来讲,子女对父母一般也是很有孝敬心,没有私利,不存在利益关系,也是没有自身的那个自我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爱”是什么?爱是一种奉献,爱是无私的给予。

  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把爱当成什么了?当成了一种交易。特别是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通过文学的、艺术的、广告的等等方式,在电视、电影、电脑、游戏和广告等等领域里,泛化爱的内涵。爱已经被炒作成了什么?把异性之间的性爱演绎成为“爱”了。然而性爱,它不属于爱。从人存在的最本质的领域去认识性爱,我们认为性爱本身不属于爱,而是人这种生命存在的一种生理本能的功能需求。当然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生命存在都会具有这样的本能性的功能需求。

  如果我们不明真相,受这种文化的熏染而不断地释放所谓的性爱,那么就会使人无谓地损耗自己的生命力。当然,合度的性爱生活会帮助我们和谐家庭气氛,和谐夫妻之间的情感,也可以在较低的层面上给生命注入活力。不过性爱虽有维护家庭和谐的一面,但用之过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耗损人的生命力,进而破坏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导致朝气蓬勃的人生变得委靡不振;同时对于性爱的过度宣传和迷逐,也必然使真心自性里流露出的本然之真爱变得愈加淡薄。

  当今人们对爱的认识,已经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上去理解、去认识、去把握的时候,这就导致了人的分别心、占有心、妄想心、私欲心、私利心!把爱变成为满足各种感官享受或刺激的代名词了。在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情感欲望,诱导人们在无形中、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情感利益的交换,使爱的内涵变得利益化、物质化、庸俗化。就好像做生意、做买卖一样,讨价还价,把情感、把爱、把关怀当成一种交换的条件去对待。这样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引导着人们建立起这种利己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上各种矛盾的产生,使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都产生了偏颇。

  当我们真正要表达爱的时候,当我们处于无我状态的时候——母亲对子女的爱,实质上就是忘我的状态,是一个真爱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没有我的——忘掉了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忘掉了自己对自己存在的感受,那就是爱,那就是无我的真爱境界。

  爱还有什么样的形式存在?那就是关怀。当然关怀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怀可以是和颜悦色的,也可以是严词厉色的;既可以用和谐的音符来表达关怀,也可以用不和谐的声音去体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上级对下级的引导,有和谐的语言,还有不和谐的声音;朋友之间情感的交流,即使是一种关怀,有时候也不一定是通过和谐的语言来表达。例如通过大吼、或训斥来体现关怀,通过讽刺、挖苦来表示真情的关怀,通过激励、理解来表达情怀,通过赞美、夸奖来展现友爱……虽然爱的关怀表现形式不一样,但人所呈现的无我境界实质上都一样,都是至爱,都是真爱。

  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人还认识不到这一点。当别人对他态度不好时,就会认为对方不喜欢他;当父母很关心他时,他反倒认为父母的爱是一种多余的麻烦和负担。同样的,现在做父母的人,也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属物,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定孩子的未来,这样看似无私的爱,实际上是以自我观念为主导的狭隘自私的心怀。

  父母对待子女,物质上过度地给予,生活上过度地放任,感情上过度地宠溺,精神上过度地匮乏,成长上过度地制约,使孩子无法培养起自身生存所必需的自立性与创造性,形成了自私利己的人格,既不懂得去奉献爱,也不懂得感受爱。像这样一些偏颇观念,都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讲究经济利益的社会中形成的。人们把爱当成了一种效益,当成了一种利益,这样一来就把“爱”片面化了,绝对化了,利益化了,庸俗化了,私有化了。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21: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奉爱源于心性

  有时候,关怀一个人,仅仅用微笑、用赞美的方式,可能会让他自满,达不到关怀的目的,那么就可以通过分别智,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达成。所以爱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绝对不是单一的。美好的语言和粗俗的语言,都可以表达出真爱的情怀,关键是看人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感受、去体会、去认识它。

  语言是由心理的状态来决定的,是你参照系里面的内容表现出来的,是你参照系里面的内容和运动状态所构成的参照模式决定的。如果你是真正的无我的状态,那么你的语言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那就是“爱”的境界。如果你认为人家是在关心你,不管是什么语言你都能接受,不管是什么形式你都能接受;如果你认为这不是关怀,不是爱护,不是爱的表达,这个时候,你的感觉、你认识的东西就是个反的。如果你不能正确地认识爱的表达形式,那就无法去认识人真实的情感——那个没有修饰的情感。所以请大家对爱的表达形式,一定要用辩证的思想去认识它。

  国外有一种文化,叫“奉爱瑜伽”,它是一种专门行奉爱的修养方式。在奉献的过程当中完善自我,在奉献的过程当中忘掉自我,在对自我主人翁的全然奉献中忘掉假我,它是通过这样一个方法来表达爱的。这是一个非常高级、非常深刻、非常绝妙的修养身心的方法。但是,现在看到有些人在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进行身心修养的时候,已经偏离了奉爱的内涵而外求了。很多人把搞好人际关系、注意礼仪当作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根本内容了。其实,奉爱的本质内涵是对自己的心性直接用功夫的,离开这个根本点那就是邪门歪道。

  对于奉爱的认识,需要从理入与行入的过程中去学习和见证才行,要能够认识到形式上的奉爱与无我的本质内涵合一才行;要树立起这样的观点:对大家的奉爱,实质上就是对自己的奉爱。当好言相劝不能使所犯错误被纠正时,任何语言都可以成为表达心声的一种方法,包括肢体语言等等。尽管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博爱也是讲奉爱,博爱是奉爱的表达方式。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21: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 无我 和谐 自由

  我们所讲的这个爱,它包含着博爱、奉爱,包含着无我,也是大我的内容。当一个人处在爱心的状态时,他是没有私利的。比如,国宝大熊猫需要有人来认养,这个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人士便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有好多人报名申请。人们此时此刻的心境,就是一种奉爱精神,没有私欲,没有利益,也没有占有。

  当一个人出于同情、友爱,对人呈现出慈悲的心态,呈现出自己的悲心的时候,那样一种爱,也就是真爱。真爱是没有自我的爱,真正的爱是无我的,或者说是在大我的状态下展现出来的。不管是说大我、大公,还是说大善德、大智慧,实质上表达的是一个内容,那就是“爱”!当你爱的时候,当你的真心自性流露出爱力的时候,爱大家及众生的时候,没有贪欲的时候,没有私利心态的时候,没有想去占有什么东西的时候,没有表达利益的时候,那么,对世界、对所有的众生都会是和谐的。如果真正去把这些事做好,我们的胸怀就坦荡了。

  爱还得从这样一个方面去认识它。当人们对你关怀的时候,有时候是用赞美和鼓励的语言,说某某非常了不起,说某某非常有功德等等;有时候人们是用糟践的语言、用敌视的态度,说谁不好,说谁妨碍了什么。比如,我现在出来教大家做健身呼吸操,义务地教授大家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有的人能理解,理解是对你爱的一种肯定;有的人则不理解,不理解还是对你爱的一种肯定。

  如果人能够像这样去认识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像这样去认识人生,像这样去认识世界,那么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自由了,就没有障碍了。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处在爱的心境当中,处在那种和谐的、爱心的、喜悦的心态当中,那么他就是个自由的人啊!自由不是源于外部给你的条件,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无我的境界,那样才叫自由。否则任何条件下的一切自由,都将是不自由的源起、不自由的源头、不自由的起因。

  有很多人认为,自由是来自外在的客观条件,诸如经济的条件和精神的需求,认为外在的环境和外在的制度等方面决定着人的自由度。我们再强调一次:爱——无我——和谐——自由,是源于我们自己身心内在的整体和谐性——人的觉悟智慧境界,绝对不是源于外在的条件!否则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的所谓平等、自由。

  所以针对这样一个真爱的课题,我们要这样去认识它,只有提高了认识,我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身心;只有这样去认识,才能真正变换我们的气质。现在有许多人都很害怕别人议论自己什么,但从这十多年我自身修养水平提高的过程来看,从我认识生命科学和生命活动实践的这个过程来看,我自身证明了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要关心人,你要爱护人,那就需要你能够用自己的身心去爱;你不要想占有谁,你不要想占有金钱,也不要想占有物质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所呈现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境界,就是爱!

  一个人在社会上所谓的地位,所谓的成绩,都是劳动所得。但是很多人因害怕、担忧自己的劳动能否有所得,所以他要通过争论、通过挑起矛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往往引起了自己的不快乐,导致了身心的不健康。

  如果通过今天这一课,我们把对爱的境界提升到无我的高度去认识和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呈现的爱就是那种忘我的思想言行,我们对大家的爱,对各种事物的爱,将是没有分别的智慧,是没有分别、执著、妄想的爱。爱只有表达形式的不一样,本质上它是没有分别的。它只是因为具体的事不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地点不一样,所以表现的形式和给予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如果一个人去爱人,是带着某种目的,带着自己的愿望,带着自己的向往,或是带着妄想,那么这不是爱,这是一种什么呢?这是为了方便自己、实现自我愿望、满足感官要求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活动,因此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假心假意。这完全是在出卖自我而展现的假我。如果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奉献的过程中,他就是在道中。人如果能够与道同体,那就是至爱!但是一般人做不到,只有在特殊的关系里,在对待自己最亲的亲人的时候,他才能呈现出来。

  爱可以是关怀,爱可以是爱护,爱也可以是愤怒,爱还可以表达成为一种矛盾。不管它表达成什么样的形式,只要你自己内心无所求,那么这个爱就是真实的,这个爱的结果就是良好的,这个爱就是觉悟智慧的。

  很多人说,我在处理某个事情的时候,我就是这样想的,可是我取得的结果、得到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当你用美好的心声、和谐的心态去对待一个事物的时候,可是那个事物表达出来的内容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是因为在你的想象中存在固有的观念,这样便有了分别、执著和妄想。如果你不起分别心,哪有结果的好坏啊。

  你用微笑,人家用怒吼,这也很好嘛。你用微笑表达,人家用怒吼来回应,只要你自己能够做到不起念而心态祥和安宁,这难道不是忘我的爱?如此应对不就产生了和谐吗?这样做才能符合自然辩证法!难道微笑非要用微笑来回应吗?当人家给你一个笑脸,而你却看到对方的处境非常危险,也许你会用非常的手段去帮助他。动机源于无私的奉献,源于挚诚的情感,源于忘我的胸怀,而不是源于贪欲与占有的妄想,难道这就不是对人尽心尽力的爱吗?难道这就不是奉爱吗?

  所以说做人,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做人,都要把自己的心怀、胸廓打开,你要高高兴兴地去做人,那就是爱,那就是快乐。当你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了人,而又不要求回报的时候,那么你的心胸就自然地打开了。如果你有要求回报的想法,你就会去分别人家对你回应的态度如何。当分别心产生的时候,矛盾也就跟着产生了;当你分别了以后,就产生了妄想心。

  什么叫妄想?与当下不符合的一切想法或念头都是妄想,如期盼的想法、等待的想法、梦中的各种想法等,都是虚妄不实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是对事物不真实的反应,不能真实地反应出人与事物的内涵相合的心灵动态。人的各种各样的观念、观点和概念,只要是不符合人自身的运化规律,不符合人与事物所发生关系的法则,都叫什么?都叫妄想的心态、执著的心态、分别的心态。所以有分别心,就会有妄想,有妄想就一定会有执著。你若执著于你这个妄想,其产生的结果,最终肯定是不和谐的。

  另外,只要有分别心、执著心和妄想心中的任何一心,就会产生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如果人常住于分别、执著、妄想心与过去、现在、未来心之中,那么人就不可能获得自觉自由的智慧。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可能享受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的。现在的人们所追求的自由民主都不是源于真爱,而是偏执于物质财富与情感利益而受其驱使的行为。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2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爱需要分别应化智

  爱是和谐的表达,但是有时候需要用不和谐的声音去促成某一个事物的和谐,这个就是分别智的运用,当然也是爱。爱在你心里,心底里的和谐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只要能达成事物和谐的结果和正常有序的发展,这就是真实的爱,这才叫奉爱,这才叫博爱,这才叫没有我执的大我之爱。

  所谓的大我,就是一种没有自我观念的状态。有谁看到父母在爱自己孩子的时候,把父母自己的这个我放在优先的地位考虑的?没有。当子女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心时,或说赤子之心时,如果有一个自私的我字存在,那就不叫赤子之心了。当人真正地进入到爱的境界的时候,他是无我的。世俗的人只有处在真爱的那一短暂时刻是站在道的这个层面上来认识事物、感受事物之和谐性的。当然,俗世中人的这种真爱仅仅是自发的,而且非常地短暂,没有连续性,其与大智慧所呈现出来的真爱的那种自然无为、自觉自由的状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沿着这样一条无我奉爱的道路走到现在。只有当自己坚持走到现在,真正见证了觉悟智慧,呈现了人本然的质朴之性,才认识到真爱原本就是这样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身心活动状态。

  当我们关怀小孩时,有时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有时还要用惩罚的方式来引导,惩罚是为了纠正孩子身上的错误。有的小孩听教育、听引导,听父母的引导,听老师的引导;可是有的孩子不听父母、不听老师、不听同学的引导,那么对不服从管教的小孩,父母采用非常严厉的措施和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真爱的表现。凡事只要做得合度,那么其表达形式就是智慧的。但现在的父母已经开始变了,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随小孩的愿,省得长大以后记恨我们。”殊不知父母这样不负责任的想法,对小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的这些讲话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是有的放矢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认识人性的本身。有人问:“作为一个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个生命的世界?”这个问题没办法去回答。生命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与天要下雨、草要生长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知道和谐、真爱是生命的本来面貌,真爱的表达形式会随事物的内涵与特性的要求而变化,智慧的应化形式同样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人世间有多少种表达语言的方式,那么爱就有多少种表达的方式。当我们能够这样去认识事物的时候,我想我们离自身的那个自由就不远了。

  我们应该这样去做,不要怕失落了什么,尽管去做就行了。不要在那儿算计“我用了多少,我花了多少;我为你,我帮你,我做了多少”,你看这都是有条件的;“我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能认可我”,这都是有条件的。真爱奉献是没有条件的,是无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爱才是和谐。即使是不和谐的表现形式,也能表达出一个和谐的结果。爱的特性是内外无别的。

  关于爱这样一个课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讲完的。这需要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当中慢慢去认识它、呈现它。所谓大善德也好,大慈悲也好,都是爱心的表达。“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也是爱心的表达。如果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表达不出爱的境界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回忆,回忆老师所讲的这些内容,通过回忆,通过反思、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这样来修正自己。这样的一个过程,才是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完美自己的过程。其实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有一句话叫“放下”。如果我们能够放下一切的利益心态,难道我们就不能活下去吗?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用一小段时间实践一下,万缘放下,你放下试试看看,看看你周围的环境有哪些变化,是否变得越来越和谐。

  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实践,在生活当中、在社会活动过程当中去实践,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去实践,去展现我们真正的爱。这是内在的和谐与外在表达的统一,是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事物达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人只要是处在无我的境界中,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去达成,都是和谐的统一体,因为你自己内在没有被障碍,和谐就由此而产生。

  和谐是从内在升起的,是从我们人的内在根本处——产生思想意识的源头、内在的那个真我,是从那儿发起的。爱别人,爱自己,但是不要用自己的意识思维所形成的某种概念来衡量和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事物。一般情况下,世俗的人都是由利益心态而表达出来自己的观念。就像有的人,想提醒他,轻言细语地说他听不进去,那就得通过大声地指责,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醒他、警醒他,他才能加深印象,当然还是有极少数的人是接受不了的。难道这就不是老师的关怀至爱吗?

  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改变做人的态度,希望你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你们能接受吗?在你们之中是有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他们并不能理解老师的真情关怀,心里边总是觉得不舒服,有过节;总是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帮助不够,或不需要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等等,产生这些不理解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的产生,是源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是既不能理解老师,又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种现象。像这样的情绪出现,都是因为人思维模式里的参照系内容有了偏差,从而形成了这个假我。

  人在应对事物时,都是假我在作怪。自己给自己画了圈圈,自己在那儿分别,分别一个客观的事物:说这个是甜的,这个是咸的;那个是香的,那个是辣的……只挑那些适合自己口味、适合自己想法的东西。

  我想,像这样的一类人,他们都会生活在矛盾、痛苦与曲折之中。而矛盾、痛苦与曲折的产生,都是源于自己有太多的观念、观点和概念在障碍着自己,也就是自己的参照系内容里的观念、概念,作为参照标准的那个东西,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进行鉴别。人参照事物的概念越多,分别心就越大,困惑的内容就越多;人衡量事物的观念越多,执著心就越大,痛苦的时间就越长。

  很多人认为我把自己的钱给人家,这就是爱的展现。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如果你不能真正认识到爱的内涵,只要别人有求,就随意给钱,也会导致不良的结果。尤其是我们很多父母认为爱子女就是给钱,满足子女的愿望,他们认为这样就是爱。其实这样一来,就非常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一种错觉——给钱才是爱,这非常容易导致子女形成一种交易的心态。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灵中,他就会模糊爱的真正内涵,不知道什么叫爱,就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一种交易往来,破坏了自己的和谐。而根源在于,我们的父母自身都不能真正地懂得和表达出爱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尤其是溺爱,产生的结果是最恶劣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空间,对于一个正常的事物,在自然而然的前提下,你去维系它,那就是真爱。维系它的方法确实是多种多样的。打比方说,我们想请一个人到这儿来给帮帮忙,结果那个人会想,“到你这儿来帮忙,你有什么企图?为什么会要我来帮忙,不要他来帮忙”等等,这些都是妄想的结果,都是自己对自己的不理解。不是对外在事物的不理解,是对自己的主人翁不认识所造成的!人心都是相同的啊,我们大家的心都是相同的。大家大可不必要去探讨人家的心情,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心声探讨好就行,要学会“居善地,心善渊”。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5 22: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爱无私

  很多人总是审视人家的心态,而不是在审视自己的心态。如果你在审视自己的心态时,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自己参照模式里面的内容,是用来参照自己的行为的,而是用自己的参照标准去衡量别人,去参照别人的行为,那肯定就是一种狭隘的胸怀。这个过程的本身不是和谐,而是一种需要交换的条件,这是在交换事物之前的一种条件,假定的条件。

  然而爱是没有条件的,它是身心的一种整体的和谐,没有你与我的分别,是一种无我的大智慧状态,是一种大公的境界。不过对于平常人来说,真爱在自己身上表现的时间非常短,只一会儿,但那也是公,也是一种公心的体现,对于那个公心我们就称它为小公。如果将大公展现出来,大大的公心展现出来,就能够使爱心的时间延长。这样一来我们内在的和谐也就延长了,我们的身心都会健康起来,周围的环境同样地也会和谐欢畅,既利人又利己。

  做人没有爱心是不行的!不管你现在有多大的年龄,也不管你有多老的资格和多高的学历,以及你在社会中有多高的地位,做人没有爱心,是成长不了的。爱心就是公心,就是以“百姓心为心”的境界,符合大家共同的利益之所在。

  内心无碍才是公心,公共的心态也就是平等心。如果大家没有公心,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平等心。所以平等心是源于自身那个爱的心态,没有条件的和谐心态,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平等。这个平等是源于人内外环境整体的平等,而不是外在条件的平等。如果人们把外界的条件作为衡量平等心的条件之一,那样就会走向谬误;如果把平均当作平等,那样就会走向矛盾,走向人生的深渊,其思想言行必然会背离真理。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爱,认识真我,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反思、反省和回忆的方式去认识,通过工作、学习、生活的内容去实践,那么我们内心的世界就会比以前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奉爱,多一些阳光,多一些温暖。

  (全文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9

帖子

73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30
发表于 2015-9-5 22: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79

帖子

631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13
发表于 2015-9-6 1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4-18 12:28 , Processed in 0.092916 second(s), 15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