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9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柴米油盐现道心

[复制链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3:2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柴米油盐现道心

  执著己见即无明
  从生活细节话称法
  全然无我 点滴细行
  有而不著 应而不执
  道在平常生活中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大道至简须实证


  我们来讲一下生活当中的细节。其实《金刚经》讲了很多内容,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他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过程中,在应对任何具体的事时,不要著在念头上,不要著相。但是,我们大家在平时生活中,无处不体现出著相,心神涣散。平时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势,那么所学习的修养身心的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了。  

  执著己见即无明

  平时生活当中的很多事,都是很细小的。就像刚才下雨了,平台上有点东西需要收回来。其实不需要等着听我讲完就可以跑到平台上去看看有什么东西要收回,可有的人却表现得迟疑缓慢。他为什么迟疑呢?是因为执著于自己的观念,非要等别人讲清楚是什么东西了,然后他才发力。人哪,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执著于自己的观念,我能够理解到我就做,不理解我就慢慢做,甚至于只说不做。这就是著了相了,著什么相了?著了自己固有的一种观念。那就是我听什么事,拿进来理解一番,通过加工合成以后,然后再去做。这就是著了这个见。像这样的思维参照模式,过去叫无明。对的!就是一种无明的体现。

  生活当中很小很小的事,就能看出来一个人有道心没有。包括我们讲了好几个月的做饭问题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见解。执著于自己见解的人,到最后就不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从我们这里有的人这个情况来看,人家告诉她说不要做饭了,但是她还是要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无明,就是没有真正把人家的话听进去。为什么没有听进去?就是因为没有谦卑心。没有谦卑心的人就听不进别人的话,人家说什么你都不会放在心上。还有答话的人也随便应对,生活当中散漫地应对。

  比方说有人问,做不做饭啊?他就回答说做吧。也不管是否需要,就散漫地、随便地这样应对。一个有道心的修身养性之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点,这样才是一个符合心性修养的、有责任心的人。没有道心的人就没有警觉点,没有责任心。你这样随便回答问题,然后她也就随便做。你不了解情况的话,不回答问题那不更好吗?或者说引导着回答问题,这都可以。每个人都或是执著己见,或是散漫、无明,没有警觉点;或者是害怕承担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面,就没有责任心可言了。

  说实在的,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看大家现在的身心行为状态,在道场里边是很难培养出既符合修身养性的要求、又符合帮助闭关之人做护法方面工作的人才。因为帮助闭关的人做护法工作,需要这位护法者具有一定的持家能力和多年做家的实践经验;而且对智慧教育文化的理论还要具备一定的素养,是一位真正懂得修行的人,需要具有这样条件的人来护法才行。不会做家的人,他们没有这么细腻的心。

  (待续)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3:21:46 | 只看该作者

  从生活细节话称法

  实际上修身养性的内容,就是体现在称法地应对这些类似于柴米油盐的小事中。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的道心!一个人是否有道心,就是看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应对得是否称法,即符不符合人自身及具体事物的要求。不是想象中觉得自己有了道,啥也不管了,啥也不做了,那么我告诉你们,你们只要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啥也不是了。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需要时时刻刻、时时处处保持谦卑诚信的警惕性的,每一个应对都需要自己去警觉,都需要去关心,都需要去全然地投入。

  对于这些内容,我以前讲得比较抽象一点,那是为了大家能够建立起一种修身养性的观念。那么在道场里边修,修行的内容和过程,与生活的内容和过程是一体而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生活的践行过程中,不能显现出思想言行的粗糙与盲目,而要讲究于平常生活的点滴细行中不掉“觉”。这些都是很细致的内容,如果不讲细,大家就没办法落实到生活当中去。如果光强调理论性的东西、教条性的东西,只是理解而不去做,那就体现不出修证觉悟智慧的真正意义。

  现在我们每一个修道的人,只能够靠自己主动地去锻炼自己。大家来到这个道场,练功靠自己,修养意识靠自己,学习智慧教育文化靠自己,践行靠自己。这些都需要主动地去学。学什么?不是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而是把学习到的理,用于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进行应对。跟着我学习的内容,就是如何应对每一个细节,就是来学习这个!但是现在这种气氛,大家的境界,都不是自己主动培养自己,而是外求,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以这样的心态来应对,来应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那是肯定出不了智慧的,也出不来健康。

  现在我们这里,谁也不愿意担责任,谁也不愿意有责任心。像这样的情形就是谁都没有责任心,而且是纠正了多次都纠正不了。我现在和大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相处,看样子让大家把这里当家看,大家一下还适应不了。大家对这个家的概念树立不起来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没有主人翁精神,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养身心的活动中来。我想,一个人要是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进来,还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不能够全然地投入进来,肯定就无法消损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气了,因此也无法净化自我意识,那怎么可能获得身心健康呢?这样一来就自然地违背了大家到这里来的心愿,达不到获得身心健康、成就觉悟智慧目的。

  包括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到这里来学习的。你们学习,不能学这里有些人身上的各种不良习气,比如粗糙、懒散、随意、做事不细心、待人接物没有责任心等无明之糟粕。什么叫糟粕呢?比如今天做饭这件事,对此我已经说过好多次了,要学会看人做饭,不要把饭做多了。如果第一次发现饭做多了,就要警惕,警醒自己要看吃饭的人有多少来合度地做,以后别犯那样的毛病。但是这几天以来,他们还照样会把饭做多,告诉他们都不记着。为什么?因为人的身心行为活动常常会被粗糙、懒散、随意等习气束缚和干扰。

  如果不知道外出的人是否回来吃饭,可以先打电话联系一下,现在的通讯是比较方便的,或者等外出的人回来后,再简单地做一点别的什么吃也行,但他们为什么还会把饭做多了呢?这就是人在做事时受习气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合度量行的应对,这样就不符合称法行了。这叫什么?叫傻做。

  这也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人在自我习气的境界中,就会出现这样“呆傻”应对的现象,所以世俗之人出现不合理、不合度的应对,那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经常出现这类问题,那就说明自己很浮躁,不能做到处虚守弱地应对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不能处在虚明灵净的状态下呈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只能体现出为主观偏执所牵制的、随外物而转的被动性的处事应物的身心活动。这不是修报怨行,也不是修随缘行和称法行,也就更不符合无所求行了。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3:23:24 | 只看该作者

  全然无我 点滴细行

  修身养性的内容,就是既要符合道的属性特征,又符合生活的自然需求。需要注意,这里提到的是自然需求,而非主观欲求或贪心妄想奢求。要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你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要符合两个标准:一个是符合道。

  道的品质是什么?不住在自我主观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之中。不彰显主观自我的思想言行,就是呈现出忘我或无我的境界。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不要有强烈的主观愿望存在,不要把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个假我显现出来。可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每一个人做事,却都会强调自我的主观意识,以符合自我的思维参照标准和行为习惯,这样的思想言行必然会显现出强烈的自我,所以人在不明智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或改造自己的身心活动状态,以期符合自然无为的清净心境界,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因为我们现在修养身心的目的,就在于获得身心健康和成就觉悟智慧,现阶段的主题思想就是这个,而不是强调一般层面的健康了,应该直接进入到陶冶性情涵养道德的践行实证的活动中去——开发合道顺德的觉悟智慧和赢得身心活动的整体性健康。搞一般层面的健康,就直接跟着网上的健身班一起练就行,也可以与“慎独之路”的学员一起进行养生锻炼,与他们一起修正意识就可以了。

  到我们这里来,就要求大家在生活中,针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自觉的应对,于点滴细行中展现出符合人、事、物之属性特征的应对,同时还要学会在应对中体现出如行云流水般的身心行为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于行住坐卧的过程中不离这个觉行的智慧。过去老师讲的修行,其实就是这样的。

  只有能够全然地将身心投入到净化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获得新生。当然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工作,也要把学习搞好,同时还要维系好自己的生活。但是要懂得于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的点点滴滴中,主动去修正、改造、完善自己。大家在这里跟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修正思想意识的过程,因此也是思想意识活动内容不断净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才要求大家在生活中都要以忘我或无我的境界来呈现自己的身心行为活动,哪怕是每一个应对的细节,每一点思想的境界,每一滴生活的内容,每一件事情的运化过程,都要符合事物的属性特征,符合无执无欲的境界要求。在人与事物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学会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一旦发现自己的那个假我跑出来的时候,警觉到自私自利的那个假我时,你必须得当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如果没觉察到怎么办?告诉你,不要紧。只要自己能够做到于觉察的当下,就行当下放下之功便可。大家都需要像这样去做、去修正。

  我讲的这个变换意识活动的过程,就是践行觉悟智慧的过程。然后,不断培养、提高警觉意识,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在生活过程的每一点滴中,都能自然产生警觉点,觉到就当即放下。这样在应对各种事物的时候,就自然能够符合无我的境界。其实每一点小事都能现道心,有道没道,就在这点滴中去看,而不是你做什么大事。

  一个没有道心的人,即使是做的事做得再对,他也只能累积福德,这在《金刚经》里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说你做得再好,没有道心,只能有福德,它不能有功德。如果你符合道心,符合宇宙自自然然的、自然无为的那种境界,那么这个所谓的道心即是道之体的自然呈现。这样人符合了道,也即呈现了人的觉悟智慧之心——虚寂实相的境界。如果大家能够于平常应对每一件小事的过程中,体现出忘我或无我的境界,那即是道心的展现。

  另外一个要符合的标准,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存在。既然符合道是无我的境界,那么人的生命活动就是符合自然之性的,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存在。人在观察自己的生命活动时,看是否能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的要求。如果你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的要求,符合中和之性,符合中和之气的要求,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一种中和的状态,是不著感官心意、感官觉受、感官对象、感官刺激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不著任何边际的境界。

  如果人能保持中和之性,那么在平常生活的应对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言行就是称法的。在具体生活上,应该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的要求。当吃营养品的时候就要吃符合自身需要的营养食物,当需要健康的时候就应该加强身心活动的锻炼,增加锻炼身体的时间。在日常生活当中,与生命运化规律相违背的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工作活动和生活内容,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不要去做。不要去违背生命运化规律,比如不熬夜,不过量饮酒,不随意挥霍钱财,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等等,这样人的身心行为活动才符合身心整体健康的要求。

  人在行住坐卧的过程中,都会涉及是否称法的问题。如果能够合度量行,那就不会著相,这样就符合如来之性。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3:31:17 | 只看该作者

  有而不著 应而不执

  如来之性没有什么高妙的地方,就是在平常生活当中保持中和之性,在应对各种事的时候保持中和之性。不执著于某一种观点,只要是你思想意识活动中产生的观点,你都不要执著它。不管你是对的或是错的,不管你的观点是善的还是恶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你的心是所谓慈悲的还是所谓邪恶的……都不要执著它,那么你这个人的生命活动,就不会为自己的心意所困,就不会为感官对象所扰,就不会为所谓的情感所束,就不会为利益所缚,这样人的生命活动就会符合运化规律之属性特征的要求。中医五藏学说中的那些内容,都是符合生命运化规律之属性特征的内容。比如:

          肾   心   肝   肺   脾——五藏
          恐   喜   怒   忧   思——五志
          精   神   魂   魄   意——五神
          咸   苦   酸   辛   甘——五味
          藏   长   生   收   化——五化
          寒   热   风   燥   湿——五常
          …………

  在具体的事上,你是无我的,而且又是积极主动的,那么你的命运很容易就改变了。所谓道在平常中的意思是指,人在平常生活中要能够体现出“道”心才行,老子讲自然道德观的真实义就在这里。所以每个人来这里学什么呢?我们这里对大家的要求都挺高,然后做起来是很难的,所以大家想用这一两年的时间来达到净化意识的目的,肯定是不够的。修养身心践证觉悟智慧的过程,修正意识的净化工程得几十年才能完成。得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包括我在内,在未来的生活过程当中,还得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砺炼①【①“砺炼”,即磨砺锻炼,强调磨炼精进;“历练”,即经历世事而受到锻炼,强调经历、阅历、经验的丰富过程。本书按照句义表达的不同,对二者进行区分应用。】自己的心性。不著色,不住相,不执见。

  怎样才能做到不著色呢?就是不要跟有形有象的事物去结合,一结合它就是著色了。对于能够体现“色声香味触法”的事物都一样,都是需要大家产生警觉性的。每个人都可以喜欢某个事物,我可以喜欢板凳,也可以喜欢杯子,也可以喜欢喝茶,但是不要执著于自己喜欢的对象。没有见地的人会认为,修道就是什么喜好都不要了、什么喜好也没有了的境界。告诉大家,那不是修道,那样的话,连一个世间的平常人都不如了!像那样去修,到最后就不是人了。你可以喜欢某件事,但是你不要执著你喜欢的事;你可以不喜欢某件事,但请不要住在你的那个“不喜欢”的观点中。一当你不执著分别与妄想的时候,那就要不著相、不著色、不著见。

  人如果能做到不住相、不住色、不住见,那么这个境界是什么?于平凡的生活中呈现超然的非凡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人进入到超凡脱俗的智慧境界中了,是走超凡入圣达真之路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觉醒环节,必然要见证的一个觉行过程。

  平时你要应对生活方面的各种具体内容,比如你要吃饭、睡觉、干活等,你要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复杂的相互关系,有子女的会和子女发生关系、有夫妻的会和夫妻发生关系、有朋友的会和朋友发生关系、有单位的会和同事发生人际关系……但是在处理任何一件事的时候,在应对人际关系的时候,不著相,这就是非法相了。你连相都不著了,那么你这个法的呈现就是得体合度的法,就是无法相的境界;之后还不能用这个所谓的合度之法的经验来固化自己的思想言行,也不能有沾沾自喜之意。在这种情况下,人所展现的就是清净无为的觉悟智慧境界,也是亦无非法相的境界。

  实质上,人在平时去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有个过程需要我们去经历。《金刚经》是般若法门,见证这个法门的般若智慧,就会呈现出永恒不灭、永无穷尽的实相智慧。什么叫永恒不灭、永无穷尽的智慧?因为生活当中有无数个细节,那么人就要孕生出无数个智慧去应对,展现出无数个智慧的内容,去应对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这个叫什么?就叫分别智。这个分别智就是从实相智慧的境界中孕生出的无师智,这样呈现的大智慧即符合古圣人说的“道生德畜”之性;这种分别智不是像宗教殿堂里面的神一样的,就矗在那儿,而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展现出来的。

  追求成就觉悟智慧的理想,不要只有三分的兴趣,不能只有七分的热度,而需要百分之百的情感投入,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践证决心才行。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就得这样去学、这样去做。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5#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3:33:55 | 只看该作者

  道在平常生活中

  修身养性是自己的事,从今以后,我不想过多地提醒大家,也不会总批评大家。如果你们做不了,我自己做。修行是修自己的身心活动,是自觉自性的过程。你自己不能觉己,你就不可能有觉他的觉悟智慧能力。

  我们现在的人都喜欢做“觉他”的工作,因为看到老师讲课总是在觉悟别人、帮别人。现在看样子你们学的都是怎么帮别人,没有学会帮自己!所以说,我们每一个在座的修行之人,你要学会自己去认识自己,修身养性是认识自己身心活动规律与生命运化规律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认识别人的。我们大家需要学会对自己的身心行为活动负责,对自己具体的生活内容负责,这样就行了。做事不要指望别人,就指望自己行动。我们自己主动去做,自觉觉己,从起心动念这个层面上去觉证自己的真心自性,从行为上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得以复苏,要这样去做。只有这样你才有能力、有智慧去觉他。

  你们大家来到这里,听我讲这些个理,但要知道这些只是个理。在你们作为老师来讲它的时候,你们是讲给人家听的还是讲给自己听呢?是做给人家看的还是做给自己看的呢?建议大家以后就讲给自己听,做给自己看就行了,人的成长就是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

  大家现在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从形式看,大家的思想言行好像都是在符合老师的意识形态转,可是这种身心行为活动的本质体现的却是在符合自己的心意,这肯定是谬误。即使你符合了老师的某些想法,但这些内容并不一定符合你这个个体生命活动的运化规律啊,如此不就出现了谬误?在此我告诉大家,在修证觉悟智慧这条道路上,没有一个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的成长模式是绝对不行的。对此,务必请大家要注意。

  通过这段日子的相处,我发现现在没有谁愿意听批评的话,没有。我观察大家,在听多了批评的话以后,那个假我就会变得更浮躁,人也因此变得更狭隘了。所以做人需要自己主动去改、去变,不要觉得谁应该做什么,谁应该怎么做。自己需要做自己的主人翁,做这个家的主人翁;要学会没有菜就自己去买,或有什么菜就做什么菜吃,不要在那里等待。假如出现了没人吃饭的情况,而自己不觉,还继续做饭,做出的饭是一钵一钵的,那么人就没有了主观能动性,就变成了一部机器。像这样去修养身心,怎么可能见证合道顺德的觉悟智慧?这样自然就会表现出贪欲无明、愚昧无知的思想言行。现在大家的境界,就是这样的状态。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这个生活的小圈圈。有的人给自己画个圈圈,就是电脑这一块儿,你不用调动他自己就主动做了,其他的事好像跟他是没关系的一样。他虽然没这么说过,但是行为是这么表达的。不一定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人的行为正是最好的注解。

  还有的人,做饭就是做饭,这个饭是我做的,这个菜是我做的,其他的事跟我没关系。你看,最简单的道理,当有经验的人不在这里的时候,矛盾就体现出来了。什么矛盾?做饭不合理,做菜也不合理。可是我们都有几十年的生活应对经验了,为什么还不会做家①【①方言,即理家,处理家务。】?应该做家的人不会做家,难道真是不会吗?这里体现出来的不是会不会做家的问题,而是自己有没有把这里当家,能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应对的问题。

  学做人,首先要树立起务实的态度,树立起以身作则的态度,树立起行在当下的态度。假如现在让大家坐在这里一起来讨论所学的理论,大家都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大家喜欢务虚。只要让大家从行为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讨论时那种精神状态来,那么大家的精神头就消失了,不符合所学的智慧教育理论的要求了。大家现在显现的状态是不行的!因为修身养性的内容与过程都是非常具体的,是身心行为整体的呈现。

  从今天起,我自己也要反省自己。现在到了把大家放下来的时候,大家应该学会能动地调整自己,学会自己培养自己成长。你们做事千万不要为我设计,你们要为自己修正身心行为做努力,要培养改变自己的积极性,这样人的改变才有可能。就跟我到驾校学车一样,早早去为什么?跟我们一起练车的都是孩子,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一群孩子。我去得早早的,打一盆水把车子先擦一下。去早一点,擦车子,为什么?体验嘛。懂得体验生活,人就会成长,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大家开始有这样的见地了,那么生活过程就成为长觉悟智慧的过程了。现在大家应该把所学的智慧教育文化的内容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

  从明天开始,不需要按照各人的主观设计来安排秩序,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很难统一起来。现在让你们放开来自觉地、主动地去做,那么慢慢的,你自己就知道了,应对事物的时候你该怎样主动去协调。真是属于能够修养身心、净化意识的人,应该是自己内心和这个家合成一体。大家由于缺少生活的历练,而且还不主动,这样生活的阅历很难积累起来。一个人阅历积累不起来,又没有责任心,他不可能有大的提高,更不要说做一个合格的合道顺德之人,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都不合格。

  所以现在还得从我自己做起,言教不如身教,一定得靠自己做。每个人都害怕做错了挨批评,做事的人紧张,不做的人不紧张、散漫、啥也不管。不做的人不思进取,做的人因为紧张而恐惧。如果自己的心里因此产生了反感,那也属于不思进取的现象。大家不认为生活是很平常的,人际关系与具体的生活内容都是每个人需要关心的问题,而仅仅只关心自己,这种现象是人的狭隘自我自然流露出来的。一旦人被自己偏狭固执的思想观念所障碍,那么人的身心行为活动就会变得僵化、偏激。

  其实我对我们在座的没有什么要求,虽然一直在做的就是尽量满足你们的心愿,而你们却不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满足你们的心愿,只能培养你们一天比一天更大的占有欲望。因为你们的利益是系在这个家里的,你们是对“道气”感兴趣,而不是对我感兴趣,不是对修身养性感兴趣,不是对道这个绝对真理感兴趣。你们不是为了自己来觉悟自己,所以说我尽量帮助大家、满足大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一个人的意识思维参照模式不改变,不主动地去改变,那么待在这里是一丁点儿意义都没有的。修身养性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自己对感官心意的随意满足。大家现在的修行观,都是依赖我给大家灌理论、灌能量、灌思想方式,像这样发展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会灌出毛病的,会灌出逆反心态的。

  我是主动地从我自身开始改变的,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谁像我帮你们这样来帮我的。我修养身心的过程也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着走过来的。哪有老师像我这样给你们鼓劲和加持?在座的每个人和我相处的时间,与我跟老师待在一块儿的时间相比,起码已经超过了我和我所有的老师相处时间总和的一百倍还多。我跟有的老师见面很少,在一起时间也非常短,一个月就见两次三次,听他讲课也是几千人、几百人在一块儿,不像我们大家现在还能一起生活、共同学习。大家不懂得珍惜,我想从今天开始,包括我周围的所有人,愿意修证智慧的就跟着走,不愿意修证智慧的人就可以离开,回各人自己的家去,想怎么修自己就怎么修。

  现在《金刚经》讲完了,还有《道德经》和《薄伽梵歌》要讲。《道德经》是我国古典智慧教育文化的精髓,是阐述根本智慧和绝对真理的理论巨著,是最为博大精深的智慧经典。《金刚经》是古印度佛学中的一部开发智慧的经典,通过转译流传至今。《薄伽梵歌》是古印度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段核心插话,属于智慧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得比较广泛。

  这些古圣人流传下来的智慧经典,大都被后人给理解歪了,讲得不符合根本真理,不符合经典的原义。《金刚经》讲得不符合如来之性,《薄伽梵歌》讲得不符合大梵天、梵天、梵、薄伽梵如一的本质内涵。《道德经》一百八十多个版本,加上海外发行的有三百多种版本,还有上千种注解,而这些大都偏离了道的根本内涵,不符合《道德经》的真实义。现在,我们力求把这些经典的原义讲出来。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6#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3:35:20 | 只看该作者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今天明确地告诉大家,每个人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奋斗,认真修好功夫,这样才有能力帮助自己、帮助他人。你们现在已经学了这么长的时间,但只是多学了一点智慧教育文化的知识而已。有点文化基础的人,脑子里边概念太多,而且学习方式方法不容易改变,他们只会用学习文化知识的那种方式来学习智慧教育文化。但这种学习方式只能学一些文化知识,是没办法成就觉悟智慧的。

  学习智慧教育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是:其一,跟小学生学文化知识的方式差不多,毫不分别地接受和吸收;其二,对明师所讲的智慧理论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对明师的践行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去印证,不需要自我研究与探讨;其三,学习智慧教育文化重在身体力行的实践;其四,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活动状态,使自己进入到全然的谦卑诚信的状态中,诚服于真心自性。

  真正走修身养性之路,年纪大一些的人也还是可以走的,能真正变还是可以的,只不过走起来稍微有点艰难。难在哪儿呢?难在思维参照模式的改变和改造上。如果是全然的诚服、全然的谦卑,那就没有什么是困难的了,只需要埋头精进。但是,真正做一个修行者,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必须得像我一样,能自觉地、自愿地改变自己,需要做到:一听即是,一说就变;主动去做,主动去为。如果不是修行的料,就会自然被淘汰。

  建立修身养性的思维意识模式,需要大家勤奋努力,这样智慧的整体辩证的思维参照模式便会逐渐地、自然地建立起来。打个比方,修身养性的意识境界如果用百分比来衡量的话,那么现在大家的修养境界只有百分之一都不到。因为大家是循着学知识的方法去学修身养性方面的文化内容的,而且性格中还有太多的棱角需要磨。如果是学知识、学文化,你那个脑子就够用;如果把这种思维方式用来学修养意识、学智慧教育文化,那就不行了。学习智慧教育文化,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学而不著,行而无执,像这样去践行才能获得真正的身心健康。

  修身养性是修真正的身心整体健康,而你们脑子里边已经习惯了弄虚作假的思维模式,一辈子都在符合那些假东西,身心行为展现的内容与自己的身心健康完全没有关系。人不得真谛,就是这样糊弄自己的境界。但是我这么直接说,你们还会觉得抱屈、委屈,为什么呢?你们会想:“我还不行啊?我花那么大的力气,是真的想这么做的。”可是你力不从“心”啊!你说的那个真心,非真心也,是假的真心,是你嘴巴上说的,不是你这个真心自性里发出来的。如果真心有一念,那就是“燃灯”了。在道家来说,叫燃灯道人;在佛家来说,叫燃灯佛。所谓燃灯,就是真心自性里边流露出的一念愿力,那就是燃灯,那么你就可以走向觉悟了。不过从古至今,真正有能力去践行智慧的人,是非常稀有的。

  有的人重法术,喜欢技术、技巧,喜欢很具体的内容,在某一个小的细节上、某一个小的环节上做文章,他喜欢这个。修身养性这样做可不行,修身养性既要从小处做起,又要保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小的要做到最小,小到其小无内;大的整体需要照顾到全局,把这个整体逐渐做到最大,大到其大无外的境界。而且这个小与大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的人总是想找一个最合理的方式、最合理的方法,可是再合理的方法到了他那儿他不去运用、不去践行、不去改变意识,那又有什么用?平常的人总是以那个偏执僵化狭隘的不变的思维模式和参照标准去应万变,那怎么可能不出困惑、不产生磨难?人如果按照自己旧有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万事万物、来应对各种事物,那你想变也变不了,这不就困难了?自然就会因此产生很多的矛盾,这就是自己的思维参照模式给自己设置的障碍。

  举个例子,我看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进入到了定境之中,他把自己的意识定在了那个咸菜上。所以十好几年就想一个问题“怎么不把咸菜做好”,十好几年就说这一句话。他脑子里边没有其他的念头,十几年就这一个念头占有了他。像那样的定,定一辈子也出不来智慧。你要跟他讲话,他就跟你说这么一句。人在定境中不应该是没有念头的,也有念头。大家总以为人入定了就没有念头,是这样的吗?

  那么我们再讲一个例子,在《米勒日巴传》里讲:有个小孩七岁,入定七天,在定中,这个孩子是一个念头追一个念头,跟那个串糖葫芦一样,穿了七天,没觉一会儿就过了。这算不算入大定?算。长不长智慧?长。但是长的不是般若智慧,长的是串糖葫芦似的智慧。那不是道的境界!定,只有定在圆寂上,定在寂态上,这样的定才可以呈现般若智慧。那就是六祖说的这个定——“不断百思想”,要定在这个境界中才行。

  我们脑子里边总是有很多世俗的观念。所以现在是需要大家树立一个合道顺德的思维参照模式,把这个观念树起来。可是你们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所以想树也树不起来。因为道是无边无际、无内无外、无始无终的,而你们的那些世俗观念却是有边有界、有内有外、有始有终的。道的这个虚寂之性不与人的任何观念、观点和概念发生关系,也不会与人的各种习气习惯发生关系。

  但是我们现在为了讲解这套智慧教育文化,还一定要借助于各种知识、文化和各种观点来进行论述,不过你要是执著这些观念、观点和概念的内容,那就不能合道了。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如果能够不执著自己的观念去行动,那么自己就会从这种行为活动当中解脱出来,到那时就可以了。

  如果大家想要获得改变,那就需要好好地做。当然明天看我做也可以,看我做饭、做菜跟你们是不是一样的?很平常,一样的做。可能就是整体性好一些,就不会出现已经有饭了再煮一盆子饭,不会不看冰箱里有什么菜就自己想象着订菜谱,在具体的事上,不会像这么粗糙。可能在有的方面,还是会出现粗糙的现象,但是我会警惕自己去改,会发现自己的缺点,主动去修正,这就叫分别智。实相般若能够产生无限的分别应化智,是无以穷尽的智慧,而这种根本实相却是永恒不灭、永不消失的。所以说“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585

帖子

33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81
7#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3:39:51 | 只看该作者

  大道至简须实证

  说起来修身养性挺难的。有位学员听我说要开车去西藏旅游,“哎呀,那太累了”,他脑子里边反应的不是别的,首先是累。他反应的客不客观?客观,的确是客观,开长途车肯定是挺累。但是要知道,一个行者是不畏艰辛的,这就是一个行者的人生观哪。你如果感觉累、害怕累,那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不具有道之品质的人生观,是属于修行的意识没有树起来的境界。

  世人总是这样的,他可以在自我识别的方面吃苦,但是在修行上不愿吃苦,这就是观念的不同。但是你一指点,他觉得有道理,马上就能改,能够于当下改变自己的观念,那也叫觉悟。能于当下改变,就叫不执著。在平时生活当中你们这些人就是不能够这样去做,那就没办法改变。人不能从修养意识这个本质的层面去改变,那就一定会著相。所以说不著相,需要体现在生活点点滴滴的内容和过程之中。在这些方面,我们要提高认识,要提高警觉性。提高认识,就必须靠自己去学习;提高警觉性,就必须靠自己去践行。

  我想倡导大家学习和践行“二入四行”①【①达摩祖师所提倡的“二入四行”修行观,二入即理入、行入;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现在没有人去倡导这个东西。现在很多人修行,是处在吹毛求疵的境界。在他们中自然不乏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讲《金刚经》等经典的人,之后他们会因自信心的膨胀而开始装佛做祖了。这些人谈起理来,一个比一个理高;做起事来,一件事不如一件事。现在就是这样的形势。

  人的任何一个身心行为活动,都会系在每一个具体的事上。修道者必须以道的属性特征为衡量自我思想言行与一切人、事、物的参照标准,以道体为准绳。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则需要以法律为准绳,以和谐环境为纲纪。

  所以修身养性之人就得以道为标准,就是以无我的境界为标准。怎么样无我?不执著,不住色、不住相、不住见。不住在任何的观念观点中,不停留在习气习惯的模式中。一个观念都不要执著,一执著就是住。什么叫住?比方说,“这个房子是我的”,我有这样的观念,我是不是就“住”到我“家”里来了?我就停在这个地方了。不住相,是不停留。停留就是住,不停留就是不住。不着重强调自己的观念,就是不停留;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是不住见。每个人,学会去做,主动去践证才行。

  大家听到了吗?是这样的吧。比如,这一位叫“见贤”,还可以读“现贤”,对吧?把你的仁德之心,仁爱之心,贤人所具备的品性与德行体现出来,那就是现贤。首先得“现”,人家才看得“见”;你不现出来,谁也看不见。怎么现?不离柴米油盐;怎么现?全在行住坐卧。没有所谓的玄学的道理,“道”之理都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讲的对与不对,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我们这里是允许质疑的,你不质疑,那你就不行。

  如果认为我讲得“绝对正确”,要“绝对诚信”,那就走向反面了,就不是诚信了,那就著了“绝对诚信”的相了,你不要钻在“绝对”的字眼上。所谓绝对诚信就是行动,你真正去行动了,它就叫绝对诚信。如果你是口头上的,那就住在“绝对诚信”的概念上了。

  绝对诚信,就是行动、行为、语言表达的时候,跟自己所做的内容、心里所想的内容是一个东西,心如一,身、口、意如一。简单地说就是形神合一、行神合一的境界。如果把这些过程认识清楚、践行清楚,那就是修行,也是诚信,还是谦卑,同样是全然。关键是大家说得多,做起来不多;听着有理,做起来难做。为什么?就是因为与平常的事结合不上。我们这么结合《金刚经》讲一讲,现诸相非相,那就是于不住、不执、无欲的当下得现如来了,容不容易?容易得很,当下去做,当下就做。见证道就是这样地至简至易的。

  有人说:“我今天已经当下了。”“哎呀!我的境界好啊,老师能了解我的意境吧。”这是什么意境?妄想!感觉到天高地阔这个境界,是妄想境界,是住在这个妄想心里边了。关键是你们以前不知道这些生活中平常的内容就是修身养性的内容,现在才开始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修身养性。修身养性要求又高,而且又严,做起来也就不容易称法,这就有难度了。

  我在学习践行智慧文化的时候,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做。大多的时候是没人管,只能靠自己自觉地做。人这一辈子,你想一想,实质上就是一个因缘。而大家一天到晚都停留在假、大、空的境界中妄想。我劝你们不要修妄想,学了养生文化方面的理论,就按照理论的要求去做。

  道就在眼前,并不遥远。你只要是无我的境界,你就在道中,当下即现如来。当然还要持之以恒,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践行、去见证。道就在平常之中,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呈现不出如来之境界。所以我们想成就般若智慧,就要按照《金刚经》所教授的方法内容去修证。最简单的、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受持四句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现)诸相非相,即见(现)如来。”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以色见(现)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现)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全文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9

帖子

73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30
8#
发表于 2015-9-4 14:4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4-20 08:05 , Processed in 0.128526 second(s), 17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