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中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0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确对待健身反应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14

帖子

3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2:3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确对待健身反应(一)
    今天我们讲一讲关于练功反应方面的问题。尽管很多人练过一些健身法,理论上也多少知道一点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但是当健身练功的反应真正来临时,或者处在反应之中时,有些人的思想就偏离了正确的航向。所以,如何正确对待健身练功方面的反应,这个问题我们得讲,而且以后还得经常讲。

生理与情志反应

    练呼吸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练功反应,主要有生理上和情志上这两种反应。

    第一,生理上的练功反应。比如打嗝,这是因为胃气向上逆行;身上出红疹子、小红疙瘩,发痒;发烧,尿频,拉肚子或便秘;有时吃得很多,有时吃得少或不想吃;还有的人五脏六腑有病的位置会出现退病的反应,疼痛、麻木等。

    练习呼吸操的人,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突然睡眠增多,睡不醒,很想睡,睡了一天又一天;有时候精神很好,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甚至晚上也没有瞌睡,但第二天还照常工作,一切正常,甚至比正常睡眠后精神还好。
有的人在医院里做过化疗和放疗,练呼吸操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化疗和放疗时生理上的反应现象,极其难受,但反应之后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好转。

    像这样的反应在有的人身上会出现多次,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轻。这些都是健身锻炼之后的练功反应,练练呼吸操都会出现,这样的反应都属于正常情况。

    第二,练了呼吸操还会出现情志上的反应。比如肝脏出反应,烦躁、易怒,和家人、周围的人发生不愉快,吵嘴什么的;心脏出反应,有时候会无端地笑起来,一个人在那儿高兴,笑个不停,出现想笑的反应现象。这些现象应该属于生命活动的收敛涵藏之性还未强化起来,或自己的智能效应功能还未形成高水平的收敛涵藏参照模式,因此生命运化功能自然会出现收敛不住气的现象。当脾脏出现反应的时候,人就会多思虑,烦恼抑郁;肺脏反应时,就会无故忧伤,好像有一股悲怨之情解不开,总是想哭;如果是肾脏出反应,就会常常恐惧惊慌,很容易受惊吓。
实际上这些都属于五脏气机变化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这是我们现在必须认识的问题。如果对五脏的气机变化认识不足,那么当我们出现反应时就不能够正确对待了。所以要学会如何收敛,这就是练习保持“中和之性”和“中和之气”的方法。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14

帖子

3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2
QQ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2:31:20 | 只看该作者
正确对待健身反应(二)

何谓中和

    什么是“中和”?《中庸》里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人在应对事物的时候,如果能够不受这些事物的影响,未产生情志活动,而保持平静,即为中正;这时人生理活动的气血循环处于自然流畅的状态,心理处于平静安和的状态,对这种自然有序的身心整体态,就叫“中”。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是中正不偏的。如果人的情志活动一出现变化,就是“发”的状态,那么人有了情绪波动,其思想意识就会相应发生偏颇,心理活动状态就会因此失衡;这样人的气机也会跟着偏颇的情绪活动跑,而且生命活动中的气血循环也会随着情绪波动的延续而逐渐地变得混乱无序。

    有人会问:人不能一点情志活动都不产生吧?如果产生了情绪波动怎么办?可以这样讲,没有人能够做到使自己的情志活动一点都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完全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到“滴水不漏”的状态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产生了情绪波动,那就得用“和”来治。什么是“和”?这个所谓的和,就好比是和气致祥、和气生财的这个和。怎样才能在情绪发生变化以后,把人的这种“和气”呈现出来呢?那就是“发而皆中节”所要表达的内容。当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情志活动的变化,即喜怒哀乐发起之时,应该如何应对呢?这就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需要明白当下知止。什么是当下知止?比方说,油壶倒在地上了,油“咕嘟咕嘟”地往外冒,你于发现的那个当下,迅速地行动,把倒地的油壶扶正,把油壶及洒在地上的油渍清理干净,这整个过程就是当下知止。当下知止,就不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如果说油壶倒地,你视而不见,那么油壶中的油就会越漏越多,直至漏尽,油也就全部浪费掉了。这里只是打这么个比方。

    如果把这个例子翻过来用,就相似于我们现在要讲的“皆中节”的内容,也是对“和”字的要求。当人出现了情绪波动,即情志活动出现了偏颇的反应时,就需要懂得知止,需要建立“知止”的警惕性。怎样才能建立这种警觉意识?从做人的道理中学,从自我的人生经历中去学,从行住坐卧的现实生活中去践行,只有像这样去明理,才会懂得运用“皆中节”这个理,能“节”即是止。这样当人的身心行为处在情绪波动的状态下时,能够做到行于知止,即符合这个节的要求,能节则和气生,这是“知止不殆”的一部分道理,这也是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的过程。

    当人建立了这种警惕性,即能够发现自我情志活动的偏颇,那就会知止于当下,这样人的情志活动便在明灵的警觉意识中变成了和气,这也是把偏颇的情志活动修正过来的心理活动的演化过程。人在陶冶性情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归于“中”的。“皆中节”的意思就是:知止于警觉一切情志活动开始萌生的那个当下。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要像这样去节制和调节自我的思想言行才行。你不要越调越偏,要向“中”去调。这个从偏到中的调节过程和内容,就叫“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14

帖子

3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2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2:32:36 | 只看该作者
正确对待健身反应(三)

中和之气与中和之性

    什么叫练习保持中和之性?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当自己出现情志活动的变化时,你能够约束它、控制它、驾驭它,这才叫练习保持中和之性。其实,人能够保持中和之性也就保持了中和之气的动态平衡,就是古之所谓“曲则全,枉则正”的内容。比如,当你遇到了问题的时候,你的情志活动还能保持稳定吗?当你思念亲人的时候,当你悲哀的心情流露出来的时候,你还有警觉点吗?如果有,这就是在做保持中和之性的功课。

    现在对大家提出来的要求就是保持好中和之气。习练呼吸操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气化反应都属于情志之气的反应。你收敛得好,也只是算中和之气。比如,自己无端地笑起来,或心情烦躁,或不停地叹气,好像是叹一下就舒服了,这些都是因为自身的气没有中正,五行之气没有和合,和谐性还不够。保持中和之性与保持中和之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交替进行着的。中和之气的保持,中和之性的陶冶,这两者都得在修养身心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做,都得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去做才行。

    肝、心、脾、肺、肾,怒、喜、思、忧、恐,五种气机和五种情志活动的变化,需要大家在健身锻炼的过程当中正确对待。当肝脏的气升起来时,你约束不住它,你向别人发脾气,那你的气也散了,性也偏了。所以每个人都要注意,要建立起自觉自性的警惕性,要在点滴细行的过程中形成警觉点。练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练一练身体会好的,可当出现身心活动的各种反应时,只要自己随意发泄烦躁、忧伤或悲愤等情绪,气机就容易被搅乱。比如,当自己处在悲伤的情绪时,没事在家里哭了一场又一场,那就出现了耗气现象。为什么?因为悲则气消。所以大家要学会收敛,学会于警觉到的那个当下知止。

    当你出现了烦躁的情绪活动时,那就是因肝脏的气机生发过度而造成的。如果你通过主观的意识来强压自己的烦躁情绪,就会出现郁闷的现象。如果经常出现类似的情绪活动反应,那就很容易形成肝病,严重的话还有可能造成肝癌。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要因心胸狭隘而变得压抑,压抑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压抑之后,不得肝病就有可能得糖尿病等疾病。肺主悲,当你有悲的情志活动的时候,你也要意识到那是肺部的气机在变化。

    如果练呼吸操的单位时间比较少,比如只有二十分钟,那么情志活动就会很小,而且也来得比较缓慢。不过当习练呼吸操的单位时间超过了一个小时以上,在一至两个小时之间时,就容易出现情志活动了,比如愤怒、喜悦、思虑、悲哀、恐惧等“怒喜思忧恐”之复合性的情绪变化。这五种情志活动的复合表现,自然会演绎出如悲喜交加,忧恐万分等情绪活动。在习练呼吸操的期间,如果出现了无端地总是考虑某个问题的现象,那就说明自己的气机行到了脾之中宫部位。当人的气机行走到脾这个地方时,自然会引起类似思虑或怀疑的心理活动状态。

    我讲这些现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习练者的注意。只要掌握了生命活动的运化规律,就容易做到驾驭自己的身心行为活动了。

    首先大家要认识到,因健身锻炼所引起的反应,不仅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还是好事。当各种各样的反应过去之后,身心活动的健康平衡态就会上升一个层面。对于身体出现的各种反应而言,越往后反应就会越轻。随着五脏通透度的加强,中和之气的平衡度也会随之提高,这样以后的反应就会轻很多。有了这样的反应经历,身心素养得到了提高,在社会上生活不管是遭遇到了矛盾,还是遇到各种问题,就都能够做到沉着应对了,这样自己也会变得有胸怀,在自己遇到坎坷时就自然能够吞吐事物、宽容他人了。

    一个人如果在行住坐卧的各种应对中,遇到任何矛盾都能做到处之泰然,心胸就会变得宽广,就能做到在无形中化解各种矛盾,就能于吞吐事物、宽容他人的过程中,与其他人、事、物达成动态的平衡关系。如果人通过做“弱其志”的功夫而夯实了“实其腹”(《道德经》)这个生命活动的基础,那么在吞吐、化解各种难解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没有障碍了,在谅解、宽容他人时就没有痕迹。而这样的身心活动状态,正好符合人的中和之性。当然,能够常保中和之性的动态平衡也是“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的根本要求。
中和之气,是五种气机形成整体性和谐运化的和合存在状态,即见证到五气朝元的那种境界。心主喜,主宣通,喜则气缓;肺主悲,主肃降,悲则气消;脾主思虑,主运化,中宫之气,思则气结;肝之气主疏泄条达,怒则气上;肾气主恐,具蛰藏之性,肾气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肝和肾的气在生命活动当中属先天气。肾气具有蛰藏的特性,因此其气需要藏涵于两肾与命门处。肾气是往里面走的,它必须往里边走,这是一个生命内化的过程,这样生命的全息才能出来。它要符合一个人整体的生命成长的全息信息,所以肾气必须是往里收敛着、涵藏着。这些都是由人之生命活动的运化规律所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14

帖子

3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2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2:33:21 | 只看该作者
正确对待健身反应(四)

五脏循行法


    人之生命活动的运化规律,具有精神魂魄意这五种神性的属性特征。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属水,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肾主恐,在色为黑;心主喜,在色为红;肝主怒,在色为绿;肺主忧,在色为白;脾主思,在色为黄。

    因此按照肾、心、肝、肺、脾的相对相生的顺序来循行,自然会促使五脏气机形成五行顺生的机制:水火既济之心肾相交与木金互制之肝肺相亲,则能够繁衍出水生木、土生金与木生火、金生水、火生土的结果,那么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生运化内容也就自然包含其中了,而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体现在生命运化规律上,就是像这样周环无端地循行的。一定要注意,只要坚持按照阴阳五行规律的功能特性常做五脏循行法,自然能够起到炼精化气的作用。

    当人出现了情志活动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调节它。当怒气和悲情、胡思乱想的现象出现时,就通过意想心肾之气相交的方式来调节五脏的情志活动,也可以把百会穴往上领一下,然后再把舌尖抵一抵门齿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使任督二脉的气机畅通一下,以此来化解怒气、悲情和胡思乱想的现象。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焦躁的肝气、悲情的肺气和胡思乱想的脾气被水火所制,这样人的气机也就自然归于肝、肺、脾了,这就是运用了“心肾相交”这一环节的相对相生、相生互化、相反相成的原理。

    当出现了大喜和大惊的情绪活动时,就可以通过肝肺相亲的原理来治理,即可以通过意想怒与悲这两种情志活动来进行调节,以化解这两种过度的情志活动现象,这样做自然能够起到导气归心与肾了。

    如果总是想着某个问题,那就属于思虑过重的情绪活动现象。我们知道,思则气结,气结则会导致湿重痰生,因此体现在身心行为活动上,自然会表现为爱钻牛角尖、顾虑重重、犹疑不定。当人出现这种思则气结的现象时,只需要拍拍头顶、想想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环境就可以化解了。意想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环境,其意义就在于让脾气运化开,这样做自然就符合了脾土的运化功能特性。

    这是利用阴阳五行规律相对相生、相生互化、相反相成的原理来调节气机生息消长、升降浮沉的最根本的方法。

    然后,还可以再强化一下五行运化法则中顺生循行这一环节,以促进生、长、化、收、藏的生生循环。
当怒气来的时候,意想心脏与喜悦之情,然后笑一笑,并把舌尖抵一抵门齿缝,就会把怒气化解于无形之中。为什么?因为生怒之肝气生发到心火之中去了,这样人的气机也就自然平和了,这就是运用了“木生火”这一环节的顺生原理;

    当出现了过喜的情绪时,就可以通过意想鼻尖并让舌头在口腔里搅一搅的方式来化解喜气过度的现象,这样做自然能够起到导气归脾的作用,这个调节过程符合“火生土”的要求;

    当出现思虑疑惑的情志活动时,还是意想蓝天白云或白色,这样脾气上行可以养肺,自然就符合了“土生金”的要求;

    当人出现悲哀、忧伤的情志活动时,意想以蓝黑色的海水为背景,这样做自然能够使肺气肃降至肾,那么情志活动就很容易得到调整,这就符合了“金生水”的要求;

    如果受到了惊吓,或感觉到惊恐,就可以意想身处花草树木或草原的绿色环境中,这样所受的惊吓、产生的恐惧情绪很快就会被调节过来,这就符合了“水生木”的要求。

    像这样调整,才能使阴阳五行之气和合;按照相对相生、相生互化、相反相成的原则去调节自己的各种情志活动,才能形成“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的生命活动状态。然后再以五行顺生法则为辅助,来顺行循环调整。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走一个生克制化的五行生化圈,以此来符合生命运化规律之生息消长循环的生命运化法则和生长化收藏之属性特征。

    因为你平常习练呼吸操,五脏脏体的通透度提高了,所以你的意念一动,按照五行生化圈的相对相生法则再结合五行顺生方向循环几周马上就好了,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志活动马上就可以消除。只要自身的五行之气能够形成“冲气以为和”的运化状态,像这样循环往复地运行下去,则会自然呈现出生生不息之生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14

帖子

3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2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2:34:11 | 只看该作者
确对待健身反应(六)

对治之本在意识修养

    我们今天重点讲如何对治各种各样情志反应的方法。要求大家在平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健身锻炼的过程中,用这个方法来保持中和之性。大家不要这样想:“我的中和之气还没有练好,要把中和之性练好,不可能吧。”其实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质上是一个内容的两个层面。

    我们今天已经把生命活动中的五行规律大致说了一下,对于健身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保持中和之性是属于心理上的反应,保持中和之气还应把它归结为生理上的反应。比方说,拉肚子、腰疼、腿疼、起疹子、发热、经络的感应等等现象,气混化过程当中的舒服和不舒服等,这些都是生理上的反应。包括现在讲的情志活动的现象,是五脏气机变化偏正中和的过程中产生的,都属于人生理上的反应而带动了心理反应。而保持中和之性,是属于心理上的反应,源于人的思想意识活动。中和之气与中和之性,二者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如何正确对待这样的反应,如何明确这个规律在自己身体上发生的变化,明确其在人与人交往——在工作中、生活中的运用,尤其是把保持中和之性做好,这就是了不得的事了,是人获得身心整体健康的保证。我们像这样去要求大家,也相当于过去修天元大丹的内容。所谓的天元大丹,就是以天地为炉鼎,以人的精、神、魂、魄、意为药来练中和之性的。保持中和之性是达成天元大丹的具体方法。

    从道家修行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天元大丹讲的是以天为炉,以地为鼎,把人的精神活动——把我们人的精、神、魂、魄、意当作药,当作炼丹的药,放在天地之间进行混化、锻炼。怎么化?别人说你很讨人嫌,你别在意,而是心里高兴,这样就把它化了。如果你嘴上说没什么,心里想这家伙该死,这就没有混化好,没有混化好就会产生淤滞点。完全的混化是什么样的状态?不起反应。你夸我,我没反应;你批评我,我也没反应,都以平常心面对。

    宽容不是宽容的本身,宽容是没有什么需要你宽容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佛家六度波罗蜜里讲修忍辱,什么是忍辱?简单讲就是人家欺负了我,我知道受人家欺负了,可我心里边还是高高兴兴的,没有受人家欺负的想法;人家不断地表扬我、赞美我,而内心不受其影响,没有一丝痕迹,那个才叫真正的忍,那个叫无生法忍,那个叫忍辱波罗蜜。别人一说你,你心里想我忍、我忍,可是心胸却郁闷,这不是忍,这是压抑,还不是全然的放下,因为心里还在生气,像这样是要生病的。

    所以说什么是宽容?心里没有什么需要你宽容了,那就是真正的宽容。下面打个比方,不一定恰当,只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理解。我认识一位朋友,是房县的,在神农架的边上,那个地方很穷。他跟我一般大的年龄。他小的时候,家里给他的配额就是一年一双鞋、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不管什么季节就这些可穿。那个地方是山区,很冷,冬天有-20℃左右。他家的房子能透过屋顶的瓦片看到天,到处都有眼,刮风的时候,风就顺着墙缝刮到屋里。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因为我们有缘在一起工作,所以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1993年,他回家住了一个月,挑了一百担粪,一担粪要挑六七里路。在他小的时候,家里边吃的东西就是一点米,没有菜,只是洒点盐,给一些开水就吃了。没菜吃怎么身体还长得挺好?山上的野果多,一年四季都有野果,他们的营养可能都是从野果里来的。我问他苦不苦,他说:“不苦,也没有感觉苦。”可是,大家听了或许都会说苦吧。

    苦是什么?是人脑子里边的那个概念,是因人对事物起分别而不能够平常视之,所以才有这样甜、那样苦的概念产生。人要忍让什么事的时候,不是让你脑子里边有个忍让的概念起作用,而是要连那个忍让的概念都没有;在宽容的时候,要连那个宽容的概念都不能有。如果有了这样的概念,那就不是忍让和宽容,而是受压抑了。如果压抑久了,那可不是不发,一发就是山洪暴发、倾盆大雨、电闪雷鸣,那就不得了了,是会要命的。

    宽容需要有胸怀。宽容的胸怀是什么?简单地说是五脏没有毛病,五脏六腑的气充盈,而且你的心眼还得打开,胸怀才能开阔起来。但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脾、肺、肝、肾的生理健康条件具足。这些生理条件都准备好了,最后还需要注意最本质的内容,从心理上进行修正,得明了修养意识的根本之理才行。

    这样大家就知道了,人的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人的思想意识的参照内容变起。尽管你的心窍打开了,如果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没有认识到改变意识的重要性,或是生命活动的参照系标准没有变,那也是没有用的!从生理活动上需要五行气和合,并打开心窍;从思想言行内容与过程的参照内容来看,那要变换参照的标准和思维模式。这也是需要把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的,把它整合为一体,那就是忍辱波罗蜜了,那是一种大智慧的境界,修炼的是智慧功夫!

    有的人胸怀狭隘,别人还没妨碍他,他就会出现不舒服了。刚才有位朋友讲话,你们心里就犯嘀咕:“讲了这么半天我们也没听懂,讲得乱七八糟的,也不知讲了什么东西。”只要一犯嘀咕,就知道你那个心眼有多小,不用说家里边的事,更不用说还有天下事。人的一生该有多少事从眼前看过,从耳边流过。学文化、受教育时,耳朵尽可能不要当耳旁风,但是做人的时候,做事的时候,你这个“耳旁风”一定要有,从这边进去,那边出,这样最好。可是大家总是搞反,利于自己的时候是耳旁风,不利时就不是耳旁风,而是吵嘴、生气、心里不舒服的矛盾之风来了。

    说“调和”都是假的,人劝人都是个假话。有的人挺会劝人,可事到了自己身上却搞不定了,因为你自己的思维参照模式跟平常人是一样的。搞不定是因为你计较他,他也计较你,所以就搞不定了。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人不计较,那么另外的一个人能计较吗?你计较你的,我自在我的,随你计较好了。你不愿和我讲话,我主动跟你讲;你不理解我时,我主动去理解你,是不是应该这样?矛盾不是矛盾的本身,矛盾既可以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促进事物发展的增上缘,也可以是破坏事物发展的阻力与障碍,全看你如何认识和应对矛盾。

    大家都会认为老师说得对,但就是不会自己去做;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有道理,但是在自己的心里却有另一个想法。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那是因为在这个想法还没有出来以前,在你的意识活动中,就已经有了一个习惯性的僵化了的信息在思维模式中起反应。像这样的现象在佛学里叫无记业,说这种习惯是你经久以来的业力,就是说由很多辈子形成的,是由很多辈子积攒下来的不好的愚昧之业还在身上。

    “业”分三种,一种是恶业,一种是善业,还有一种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我们现在不讲业,一说业力大家会感觉很恐怖,不理解。说我多少辈子攒到今天的东西,一下子能改吗?能改。其实我们说这个业就是个习惯,是你思维活动的一种习惯,它总是从这一点要绕个弯弯到这边来。我们现在不用这样了,我们从脑中心直接到这个地方来解决问题,我们要建立这个智慧的思维参照模式,直心便是德啊!所以,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愿意改,哪怕是所谓经久以来的业力,你都可以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14

帖子

3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2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22:35:13 | 只看该作者
正确对待健身反应(七)

理、法、事于生活结合

        我讲了这么长时间,讲这么多的课,全部是来帮大家消业的,来帮助大家改变僵化的偏颇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改变这个习惯,也正是修正意识的过程。怎么样去改?正确对待健身反应,我们得从这个层面上去改,把今天讲的内容作为我们意识参照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意识活动是正品还是次品。一想自己感觉不舒服,感觉不舒服就是次品,想发脾气就是废品。“人家一欺负我,我就想哭”,你想哭,就是生产出次品的意识活动了。

        人都是事还没来就怕,你“怕”的这个念头是肾脏的反应。你知道了这个理就不会怕了,如果你还害怕,那就是废品的意识活动了。如果你出来的这个念头是废品,废品怎么样?坚决不要“消费”。你消费出去了,就是矛盾。我们得学会用现代人的文化观念来解释这个心理上的问题,我们得学会经典消费吧。

        正确地对待自身出来的毛病,得首先确立一个标准。当生理上的这些反应的标准确立起来,并能付诸实践的时候,我们就说你的养生意识建立起来了;当你参照模式的内容标准,变成了符合生命规律标准的时候,同时也能按照这个标准去修正自己,在工作当中、学习当中、生活当中把它运用起来,并能够自觉地进行不断地修正,我们说你修养心性的警觉意识已经建立起来了。

        正确地对待健身反应,一方面,是从生命活动升起的生理反应上讲的;另一方面,是从生命存在的心理活动的本质上来讲的。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觉悟,提高自己对生命活动在健身锻炼、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正确认识。你有了这样的内容作为参照的标准,那建立起警觉意识、随时随地修正自己就是很简单的事了。

        可能在我这里讲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大家听了以后也会觉得清晰明了,可是回去之后再自己做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是不是这样的?这不要紧,反复地学,认真地去做,按照我说的一步一步走,不要打折扣。其实你们平时很小气,但是对于这样的比金子还珍贵、比钻石还宝贵的智慧教育文化的内容,你们总是把它挥霍掉。该重视的不要,该保留的不要,你们在做人的时候总是个反的,这就是不明理造成的。我讲的这些内容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宝贵的,就像《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你们照着做就行,就这么简单;可现在大家的境界却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的自性本体是客观存在的,人见证的智慧觉悟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得道,就是人已经见证到了觉悟智慧,道体的存在是绝对的。如果大家能够按照这样的一个规律去做,按我所教的一步一步地去做,自然而然地就得道了,就到了这一步,就不会有问题了。

        可是,大家心里边总是有个小我在那儿盘算,一个小九九,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如果老师没发现,还会再生一个。你越觉得老师没发现你的问题,这个小九九就越多。其实哪有不知道的?过去修佛的老师们常说,觉悟者要能装下三千大千世界。你们这几个人还够不上三千大千世界大吧,应该能装下,没有问题。只是你们需要学会如何装下“自身的一切存在”,这才是必须解决的开阔胸怀的问题,是你们如何装下一个“大家”的问题。

        对于健身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你们可能还有些警觉点,比较能够正确对待,但在学习养生文化的过程中,在工作、生活和做人的过程中,当自己的情绪,自觉和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时,那个时候的警觉点才是最关键的。一个人有没有警觉点是在那个时候见的!所以,把自己的意识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去锻炼,才是真正的修天元大丹。

        我们修身养性修的是什么道?是金光大道。如果说道是个圆的,那就是三百六十度,每一度都是一条道,每一分都是一条道,每一秒还是一条道;如果是一个球体,那就无限了。大家应该知道,所有的说法都是帮助人的下手法,道是没有道可循的,所谓的金光也是没有光的,所以才叫金光大道,有道便不是道!如果真正练到呈现中和之气,呈现中和之性了,这样才能够为真正做到破除我执,为真正在更高层面上见证到无我的智慧境界以及分别应化智的大我境界奠定基础。

        正确对待健身反应,正确对待与人交往过程当中的情志活动和思想意识的发动之机,是我们正确对待健身反应的全部内容,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包括与人、事、物交往方面的。原来我们不懂这个,现在证明了,每一步、每一步践证过来,可以说是一天一个境界。大家在提高,刘老师也在提高。水涨的时候船就高一点,你们在长,我就高一点。所以说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2

帖子

3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4
7#
发表于 2015-8-29 22:4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9

帖子

73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30
8#
发表于 2015-8-30 07: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79

帖子

631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14
9#
发表于 2015-8-30 10:0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21

帖子

120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03
10#
发表于 2015-8-30 19:4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智慧养生|智慧教育文化|老子学堂|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神农中医  

GMT+8, 2024-4-25 15:56 , Processed in 0.074297 second(s), 10 queries , Eaccelerator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